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十五年“岁月留声”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满羿
12月8日,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十五周年的日子。当晚,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特别策划的《“岁月留声”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十五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十五年前,一群热爱艺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在这里相聚,成立了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建团十五年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累计为观众们献上了1602场演出,其中歌剧73部885场,音乐会演出449场,公益演出268场,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合唱团之一。
希望
年轻人迎接大师的挑战
回忆起合唱团成立之初,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驻团指挥焦淼记忆犹新。
15年前,合唱团刚刚成立,许多团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然而,他们一进团,合作的就是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等大师,对于他们来说既是机会,更多的也是挑战。“当时,大家对西方歌剧并不熟悉,心情非常忐忑。”焦淼回忆道,因为学一部新剧,不仅要学音乐,还要学语言。一部新的歌剧,从学习到熟练掌握,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这对于当时的团员来说,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唱团在不断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如今,他们学习一部新的歌剧,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合唱团一年在剧院的演出最少就要100场,这还不包括在外巡演。”如此密集的演出频率,无疑为合唱团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锤炼
培训考核融入日常训练
如今,合唱团有95名团员,其中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28人。为了确保艺术水准,大剧院合唱团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
“每排一部戏就相当于一次考核。”焦淼举例介绍,有些剧目只需要80人,那就意味着90多人的合唱团里有十几个人是演不了这部剧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进行考核,筛选出最适合的演员。除此之外,合唱团大概一年会做两次招聘。焦淼介绍,“他们既要有很好的歌唱能力,也要有非常好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能力。”
为了让新团员能够快速融入合唱团,国家大剧院会安排严格的培训课程。“首先学习多声部的合作技巧,确保自己的声音能够融合到团体中。然后接受表演方面的训练,确保自己的表演能够融入到大家的表演里。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他们才能真正走上舞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达到了合格的标准。焦淼介绍说,六个月后,新人还需要进行考核,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跟上团队的脚步。
突破
走出国门 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作为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的重要力量,合唱团除了承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百场演出外,2024年,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还到南京、深圳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国内巡演,以及在海外巡演中展示中国艺术家的风采。
2024年10月,国家大剧院携合唱团首次亮相中东阿曼,上演原创自制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得到了非常高的赞誉。作为此次中东阿曼巡演中“点睛之笔”亮相的还有特别策划的“中国之夜”音乐会。“音乐会上,我们演唱的是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当唱到《运河谣》中一段非常生活化的段落时,合作的意大利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乐池里随着音乐摇头摆尾地扭动起来,他们通过这样一场音乐会去了解了中国的音乐文化,这种跨越文化的交流让人非常感动。”
展望
尝试新形式 推出“沉浸式”音乐会
经过十五年的磨炼,如今合唱团的每场音乐会一开票基本就会销售一空,甚至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来观看,这也给了合唱团更加精进自己业务的动力。
焦淼表示,未来合唱团会不断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比如将在明年推出沉浸式音乐会,加入戏剧故事和戏剧表演等元素,充分发挥团员的表演能力。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这么多年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源于我们不断想办法突破自己,想要在下一次给观众带来新作品的时候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只有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去攀登,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越来越好。其实越往上走,每走一步都很难,但是你怎么才能把它走好,让观众能够认识、喜欢你,并且认可你的表演,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焦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