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前瞻2025 有力政策更显温度

作者:朱彩云 贾骥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2月11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贾骥业

更有力度的宏观政策呼之欲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稳住楼市股市”。

“这既是(政府)根据过去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更是基于对当前国内外的宏观形势,科学判断做出的部署。”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内部总需求不足和外部全球经济疲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等压力,“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化压力为动力。”

在外部风险加大的当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将扩大内需放在九项重点工作之首,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意味着从政策方向上看,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倾向进一步突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专委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未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综合施策、协同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乘数效应”,打出提振消费的“组合拳”。

实际上,自今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行动方案》印发以来,政策“暖风”频吹。今年9月24日起陆续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更是带动部分关键经济指标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连续2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创下今年5月以来的新高。受益于“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等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9月以来连续两个月改善。

从增值税发票数据看,11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4.5%。其中,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电热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点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1%、7.4%和15.9%。

“增值税发票数据反映‘两新’发展势头良好,显示我国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市场信心正在增强。”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黄立新表示,下阶段,随着“两新”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和近期一揽子经济增量政策持续落地,政策效用有望进一步得到释放,继续促进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迈进。

更直观的民生温度显现于对小微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稳定市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今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

最新的“成绩单”显示,截至11月底,各地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

更多资源正在向促消费、保民生靠拢,以更大力度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正在逐步从传统的重投资转向重民生,以贴合经济结构从基建、地产和传统制造业向新基建、高端制造业、消费和服务行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负责人黄文涛注意到,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465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农林水利、社保就业、科技和教育支出增速靠前,“表明基建、民生和科技是当前重点支持领域。”

在杨赫看来,相较于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等提法,12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加明确地提出“稳住楼市股市”,释放出对近期一系列稳地产、活跃资本市场举措的牵引和推进信号,能进一步修复市场信心。“特别是住房作为居民部门的重要资产,既关乎发展也关乎民生,稳楼市对加强预期管理、破解资产价格负向循环意义重大,也是保障青年人和新市民群体安居乐业的内在要求。”杨赫说。

上一轮陆续落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等举措利好频出。10月份,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介绍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时强调,各城市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这个底线。他介绍,今年1-9月,我国已经建设筹集了保障性住房148万套(间),到年底可以让45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方式,让新市民、青年人安居乐业,以加快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

展望未来,2025年被认为是政策加码的关键年份,既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又承接2026年“十五五”开局。黄文涛预计,2025年宏观政策层面将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势,对实体经济推出更加宽松的财政支持和流动性呵护。他还提到,当前财政进入扩张周期,中央财政有望进一步加码,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也有望继续加大规模。

【责任编辑:宁迪 潘圆  编辑:郭艳丽】

复旦学生团队用AI打造“彩云小镇”,传播苗族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1 13:54:18

当更多青年影人来到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22:08:10

酱油是乡愁的解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10 08:46:49

青年范儿·文化场|解密酱油里的中国味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8 13:51:12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

年轻人成带头人,非遗工坊从乡村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6:20:00

作家琼瑶去世,一生为读者写爱情的她“始终相信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4 17: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