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融新绘古,笔墨传艺

作者:殷泽昊 李丹阳 王诗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0日

本报记者 殷泽昊 李丹阳 本报通讯员 王诗涵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时间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因岁月流逝而暗淡,还是在时代洗礼下重焕光彩?“非遗发展走向何方,关键要看人。更确切地说,要看我们年轻人。”走访中,不少热爱传统工艺美术的年轻人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417项传统美术项目,涵盖绘画、雕塑等多个美术门类。传承工艺美术的青年群体中,有些人长期跟随前辈艺术家学习,已经成长为“年轻的老手艺人”;还有的被传统美术的魅力吸引,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或特长为传统美术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艺术作品融入日常生活,将传统工艺美术引入课堂,用现代科技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凭借新颖创意和不懈努力,不断寻找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一笔一刀、一墨一彩,属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青春故事正在他们手中勾勒。

守艺 让拥有成为最好的宣介

地处繁华商圈的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街区,开着一间全省为数不多的非遗内画小店。小小的店,摆满了亮晶晶的玻璃制品。

人来人往间,广东内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赖斯佳就坐在店里,静静作画,偶尔回应游客的询价。面前是大千世界,他的目光却只在方寸之地——一支以几缕狼毫为笔芯的弯曲型画笔,探入瓶口如豆、瓶身不过巴掌大的玻璃瓶中,轻微挪动,落下细如发丝的一笔。

“有时深吸一口气,直到笔画落定才敢放松呼吸。”赖斯佳说,内画的笔触必须精准控制,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内画,又称瓶内画,由鼻烟壶内绘壁画技艺发展而来。广东内画的壶体多为正圆瓶,最小的仅有5厘米高、2.5厘米直径。如此狭小的空间,要纳入山光水色、飞禽走兽、古今人物等复杂画面,难度可想而知。

“画到一半的时候,图案就越来越复杂、笔头被挡住得越来越多,绘制时肉眼已无法看到,全凭感觉来画!”赖斯佳说。

手艺越难,守艺越不易。赖斯佳从小就看着父亲进行内画创作,大学毕业后正式接触了这项技艺。即便长期耳濡目染,学艺依然很难。首先要在纸上打好国画基础,学会将大幅作品临摹在不到手机大小的磨砂玻璃上,才有资格开始在瓶内作画;之后要面对控制笔墨、构思腹稿、逆向运笔、内壁作画等种种挑战。“笔要练1年才拿得稳!”他感慨,在事事求快的今天,无法速成的内画难免曲高和寡。

来自广东省文化馆官网的信息显示,由于技艺难度大、要求高、习艺周期长等原因,广东内画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怎样将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法”传下去?赖斯佳的尝试是迎合市场,面向广大消费者创作。形式上,他将瓶内画摆设收藏的功能拓展为日用品、文创周边,创作挂饰、项链等消费门槛低的商品;题材上,不再局限于山水、花鸟、仕女一类的重复性题材,多了市井街区、萌宠头像等新鲜元素。

“像这件‘猫咪瓶’,画风比较偏向年轻人的萌态审美,我想老师傅们从未画过。那怎么用传统画法把猫画得更萌,就是对我的挑战。”谈话间,赖斯佳展示了近期较为满意的一件作品,内容是两只毛发纤毫毕现的小猫。

“精髓就是它的毛——宠物猫的毛,不像野猫那样没有层次,我就给它画成了好像被吹风机吹过的那种蓬松质感。”赖斯佳介绍,他用了3种画笔描绘不同粗细的毛,突出猫憨态可掬的一面,深得客户喜欢。

拓展商业场景后,赖斯佳时常收到游客五花八门的需求,而他来者不拒,只为让内画工艺品被更多消费者认可。“我的想法很简单,拥有就是最好的宣介!”他说。

传艺 把讲台变为传承的舞台

“红纸翻飞间,万物皆可现。剪纸,就是用简单材料,创作绚烂艺术。”课堂上,重庆市潼南区育才小学青年教师杨丽琳这样对学生描述剪纸艺术。

潼南剪纸形成于清末民初,融合南北派剪纸的技艺。它既有南方剪纸的精雕细琢,又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具有工具简单、类型丰富、技法多样的特征。2018年,杨丽琳成为一名教师,同年跟随潼南剪纸传承人陈友印学习剪纸。杨丽琳把自己比作一个“放大器”——“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东西,再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课堂上,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图案,从模仿剪裁到创新设计,杨丽琳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索剪纸的奥秘。讲台,已成为她传承剪纸艺术的舞台。

“剪纸,可简可繁。一些技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杨丽琳发现,要想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一定要想办法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课堂上,她将复杂的老虎纹样转换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们跟着剪裁,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剪纸作品。杨丽琳常常与自己的老师探讨剪纸教学中的心得,陈友印鼓励她化繁为简,“从简单的内容开始,慢慢来”。杨丽琳知道,学习剪纸急不得,教学剪纸更急不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每一堂剪纸课上“解锁”一个新技能,进而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杨丽琳的目标并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剪纸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亲切感,让他们知道剪纸可以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杨丽琳把对学生的爱用剪纸表达了出来,她以学生可爱的笑脸为主要元素,创作了一幅套色剪纸作品——《童年如花》。这次创作,让她深刻理解了剪纸是一门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它能发掘每位学习者的独特创造力,表达出创作者内心纯粹的情感。因此,杨丽琳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记录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时刻,并将这些瞬间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再想办法剪出来。她相信,“只要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就会一直旺盛”。

创艺 天马行空地想,脚踏实地去做

初到陕西汉中,在黄官镇的一间小院儿里,一座座藤编椅子堆成的“山”让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学生王文超着实震撼了一下。“几位上年岁的手艺人坐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编织,那一座座‘小山’正出自他们之手。当我走近,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有人来了。”王文超说,这画面和她想象中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场景一模一样。也正因小作坊式的生产和传承,好手艺“养在深闺人未识”。

从此,王文超和团队尝试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融入这项传统艺术。他们认为,藤作为工艺材料,具有自然属性和很强的张力,这契合现代审美趋向。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和团队设计了一组现代艺术风格的藤编家具。“这款家具以溶洞、天坑的奇特景象为设计灵感。”王文超认为,藤的柔韧性和可塑性使藤编工艺成为制作这款家具的最好选择。

设计可以天马行空,制作必须脚踏实地。在制作过程中,王文超发现,作品结构复杂,内部框架的材料要有一定韧性,还要足够牢固。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不断试错,最终选择用经防锈处理的铁丝制作内部框架。“铁丝既易塑形又不易变形,铁丝框架能撑起整个作品的造型,还能使藤编的附着和编织顺利进行。”有了此次经历,王文超意识到“一个好的藤编创作者需要进行扎实的学习与大量的实践,才能将大胆前卫的设计变为现实”。

2021年,汉中藤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关注这门古老手艺的人都“很受振奋,这意味着汉中藤编得到广泛认可”,同时需要更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瑰宝。

“不少手艺人一辈子只盯着藤编这一件事。他们手艺精湛,可未必知道创新可以释放藤编更多潜力。”陕西理工大学教师陈琰带领团队,通过现代多维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编织技法档案库,打造虚拟化共创设计交互平台。他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应对藤编技艺传授不够系统、产品缺乏新颖创意、推广欠缺实效性等实际问题。

在与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的交流中,陈琰得知,20世纪80年代末,老手艺人们曾尝试创新:用铁作为内部骨架制成孔雀和蝴蝶的形状,再缠绕上藤条,制作成孔雀椅、蝴蝶椅。别出心裁的产品一度受到欢迎,但由于铁骨架易生锈且重量大,产品销量并不高,这次尝试不了了之。后来,陈琰多方搜集材料进行模拟和尝试,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白藤,并将数据记录在数字档案里。

“陈老很兴奋,仿佛又找回青年时代不断创新的闯劲儿。”陈琰告诉记者,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进行汉中藤编数字化的过程中,很多想法、做法都涌现出来,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合力。

“这样的事我们年轻人应该带头做。”陈琰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汉中藤编这门古老的手艺能有更多新形象、新活力。

(本期选题支持:耿建扩 唐一歌 李 洁 黄汉鑫)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青年范儿·文化场|解密酱油里的中国味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8 13:51:12

羌族刺绣,老中青三代传承非遗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9:02

微短剧中的“霸总风”还能刮多久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8:08:51

年轻人成带头人,非遗工坊从乡村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12-06 06:20:00

作家琼瑶去世,一生为读者写爱情的她“始终相信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4 17:42:24

新人结“新”婚

中国青年报2024-12-04 08:05:06

“光明影院”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2-02 13:13:48

跋山涉水踏勘文物,他们在路上

中国青年报2024-11-29 06: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