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丝巧手成 万缕匠心织
本报记者 田呢
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京绣、苗绣、水族马尾绣……当下,“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正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汇集了来自全国多地区、多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绣种作品共计200余件/套。多姿多彩的刺绣作品展现出刺绣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和融合创新,展期将持续至12月2日。
绣多彩大地
长江驭锦鸾,黄河铺绮绣,丹曦映北国,木棉绽粤江……展览分为五大单元,系统展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代表性绣种的源起与流变,生动、全面地呈现出我国刺绣的发展脉络和当代面貌。
源于宫廷的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绣法分为“金活”和“绒活”,工艺讲究平、光、齐、韵、和、顺、细、密。京绣《海棠仙鹤图》造型生动、用色富丽,采用平绣针法,色彩层层晕染,寓意富贵长寿。
汴绣也称“宋绣”,诞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绣制传统名画著称。《东京梦华录》中“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说的就是汴绣。展柜中长达7米的汴绣《清明上河图》色彩沉稳,凸显了汴绣古朴典雅的风格,引得众人称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苗炜介绍,这卷绣品是她在老一辈汴绣人的绣作经验基础之上,结合宋代绘画风格绣制而成,光是针法就用了二十余种。
“太逼真了,真是纤毫毕现!”在《蒙古马》的创作中,“契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于和平运用多种针法,通过精妙地排列与变化针法走向,再现了马的鬃毛与神态,展现出锐气昂扬、奔腾不息的精神风貌。
水族马尾绣《龙凤呈祥图》主要采用了布壳、马尾毛、丝线等,作品用料考究,工艺繁复。这一古老的刺绣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境内水族聚居地,通常是由绣娘取三四根马尾作芯,手工将白色丝线缠绕在马尾上做成马尾线,再以彩线添绣图案,其余部分按平绣、挑花等工艺进行。绣品上常常缀有铜饰,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中。
一代代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锦缎绢帛上绣出生动多彩的生活画卷,将中国刺绣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展示出来。
传指尖新意
春耕、夏播、秋收、冬织——苗族刺绣《乡村振兴》不仅生动展现了乡村四季劳作的场景,还有农忙过后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划龙舟以及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贵州省级非遗苗绣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是一位地道的苗族绣娘,自幼便跟随母亲学习苗绣。她介绍,这幅作品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以真丝做底,运用双面平绣技艺,确保了刺绣图案的正反两面完美吻合。这件作品曾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广受赞誉,向世界展示了苗族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2006年,龙禄颖放弃了深圳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带领妇女们开展苗绣技能培训。从开始的8个人,发展到如今数千名从业者,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龙禄颖说:“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便是看到绣娘们领到工资时的喜悦、看到年轻人因为喜爱来学习刺绣。”
尽管刺绣工艺保持着手工劳作的传统形态,但在针法的应用与创新以及图案的创意设计、内容表现等方面都与时俱进。
作品《源》以南湖红船为灵感,以正红为色、桑蚕丝为材,在传统台绣的基础上通过“纤艺绣”独创工艺,展现出极具现代感的巧思,绣红船之梦,扬红船精神。来自浙江省台州市的省级非遗项目台绣代表性传承人林霞邀请书法家书写铿锵字句,再摹书法作品一针一线绣出。绣字层层叠加,足足有56层,筑就船身上下。56层绣字寓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共铸辉煌。林霞强调,应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融合,以创新理念的表现形式开拓刺绣新的境界。
纳生活万象
既有雍容华贵,也有恬淡清雅;既有严整肃穆,也有活泼逸趣;既有精工华彩,也有简约质朴……广纳万象、细理精微,一件件绣品满足着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承载生活与秩序之美的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是穿在身上、挂在家里,现在人人都可以带走。”——来自湘西十八洞村苗绣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在展台前自豪地介绍着工坊的双面绣文创产品。团扇绣着苗绣花鸟图案和“十八洞村”字样,首饰由老苗绣搭配苗银设计而成,养生锤绣有苗绣吉祥纹样……件件让人爱不释手,成为游客首选的“伴手礼”。
在文创、手作体验区,不仅有绣娘的现场表演,还有羌绣荷包、契丹绣虎头鞋、湘绣杯垫、畲绣吊坠和手环,以及锡绣戒指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展现着赋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刺绣产品在百姓的寻常生活中续写着新的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说,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绣品以其艺术装饰、文化表意的形式和功能,在时间与地域、传统与时尚等不同向度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以刺绣为媒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能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的对话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