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来了,让孩子得到完整教育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当前面临两大堵点。一是,受唯分数、唯升学教育评价的影响,很多家长与社会舆论,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得围绕学校教育转。典型的表现是,实行“双减”之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不减反增,周一到周五,学生在学校里完成正常教学活动后,还参加两个小时左右的校内课后服务;在不少地区,为学生提供的假期托管服务,也是在学校里开展。而假期本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
这导致学校老师的负担增重,而学生的学业负担也难以减轻。调查显示,由于学校以学科教师为主,不少学校的课后服务,给学生提供的服务内容就是作业辅导或者补课,这违反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给学生补课的规定,但是受现实条件限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学生在校时间过长,会严重影响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从而产生学习倦怠感。
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迫切需要这三方教育各司其职。家长(监护人)要尽到陪伴孩子的责任,社会(社区)要给学生提供进行课后活动的去处,不能是“不在学校,就在校外培训机构”。
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在一些地区,存在停留于理念、概念层面,而没有走进现实的问题,还因缺乏有效的机制,学校既没有主导的积极性,又没有主导的能力。这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统筹、整合学校、社区资源,开展面向学生、家长的各种公益性、教育性活动,推进构建学习型社区,并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
每到寒暑假,我国部分双职工家庭就面临孩子不知道去哪里的难题。另外,孩子放假回家,去哪里锻炼也颇受家长与社会舆论关注。要避免家长无奈地选择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就需要给孩子提供有意义的节假日活动去处。显然,如果仅以学校为主导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可能出现学校协调不动社区资源,以及增加学校负担的问题——本来,学生休假,学校、老师也应该休假。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成立一个能整合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的平台,由平台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结合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实际情况,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开展本区域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方案》称,“教联体”是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简单来说,“教联体”就是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平台,由其来整合区域内的学校与家庭、社会资源,推进开展家校社共育。评价一地教育生态建设,“教联体”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地学校教育盛行“圈养教育”,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那么,“教 联体”就会形同虚设,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在校外也没有什么活动。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