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模式翻新升级筑牢“辽北粮仓”
新华社沈阳11月1日电 题:耕作模式翻新升级筑牢“辽北粮仓”
新华社记者武江民
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秋收进入尾声。秸秆归行机缓缓向前,一簇簇玉米秸秆被推倒打碎,前置归行设备将其分至左右两侧,中间的黑土裸露出来,形成一条种植带。从空中俯瞰,像是在黑土地上画出宽窄不一、两色相间的琴谱。
“这是我们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技术种植的地块。”种粮大户李忠华介绍,宽窄行技术是指今年在80厘米的宽行种植玉米,40厘米的窄行用来还田秸秆。秋收到明年,宽行则用来还田秸秆,窄行密植播种玉米。这样,不同年份轮作休耕,既保养了黑土地,又能稳定产量。
东、西辽河相汇,铁岭又被称为“辽北粮仓”。近年来,铁岭市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280万亩,探索出包括宽窄行种植在内的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这些耕作模式的关键是秸秆还田覆盖,地养肥了,庄稼长起来更有劲。”李忠华说,常年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地变肥了,土壤变疏松了,每亩地化肥用量减少10%到20%,成本减少50元左右。
距离老城镇约13公里外的盛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户们正在堆肥场前忙碌。“这些是从周边村子运来的畜禽粪便,处理后将形成优质有机肥,等到明年春播时还田。”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说,昌图县是畜牧大县,合作社2021年起大规模进行粪肥还田。几年来,实施粪肥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地力提高了,土壤板结现象得到改善、通透性也变好了。
目前,铁岭市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600余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万亩大田里,气象设备、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土壤监测设备一应俱全,而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则通过运用5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时显示在合作社的电子屏幕上。
近年来,张庄合作社围绕黑土地保护,打造涵盖农情信息采集、虫情监测、气象预警、农机作业服务监测等多项功能的互联网云平台。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告诉记者:“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土地墒情等实时数据全部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土壤里缺啥、少啥都能看见,按照数据科学种地,能有效提升产量。”
周边的农民看到了实惠,开始跟着赵玉国一起干。作为辽宁省保护性耕作县级示范基地,2024年张庄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面积超过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