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推动“黄河学”研究构建 揭示中华文明发展道路

作者:曹萍 来源:河南日报2024年10月29日

本报记者 曹萍

人物简介 苗长虹,河南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

专家观点

黄河文明具有复杂性、韧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属性,历经起源形成、发展转折、转型与现代化等演化过程,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黄河文明形态。

“黄河学”以黄河流域所孕育的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作为其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集成,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综合性认识。

黄河。视觉中国供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聚焦黄河、黄河流域、黄河文化、黄河文明、黄河流域现代化,回答好中华文明探源传承与现代化、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等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命题,全面推动并深化“黄河学”研究,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成为更为紧迫的国家需求。

多年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苗长虹带领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黄河学”综合交叉研究和交叉学科构建,不断深入探寻黄河文明发展道路。

探寻黄河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回答“中国之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之问”注重中国化叙事,实质是“道路之问”,即中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如何发展出当今的文明新形态。

在苗长虹看来,中国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黄河这一孕育中华文明的大河,已从单纯的地理坐标转变为中华民族的人文标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以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从“黄河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出发,通过探索多学科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探寻黄河文明发祥、发展、兴盛、转折与转型的发展道路,可以科学回答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道路选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

苗长虹说:“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传承中的主体性和根源性作用,决定了有关黄河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学问是新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命题。”

探究黄河文明发展特性 推动文明形成演进的理论建构

作为世界古原生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以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为主干的中华文明在曲折发展和转型中仍能保持强大的韧性、可持续性并能够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需要在理论上给出系统的阐释。

苗长虹认为,黄河文明具有复杂性、韧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属性,历经起源形成、发展转折、转型与现代化等演化过程,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黄河文明形态。在黄河文明演进中,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国家管理与黄河治理、城邑聚落与城市化、技术与生业模式、制度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螺旋式发展,是推动文明复杂化、保持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苗长虹说,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耦合和协同治理是人类文明演化和发展道路形成的核心机制,是“黄河学”学科体系与理论建构的核心。探究黄河文明演进发展的社会复杂性、韧性与可持续性的特征、机理、模式,对揭示中华文明延续和中国发展道路以及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另一方面,复杂性、韧性与可持续性是透视文明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变化的重要维度,从这些维度探寻和诠释“黄河文明发展道路”,可以大大增强“黄河学”对中华文明与中国发展道路的解释力,同时也有助于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推动“黄河学”学科建设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黄河学”是探索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重要尝试。“黄河学”以黄河流域所孕育的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作为其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集成,才能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综合性认识。

苗长虹认为,新时代的“黄河学”是一门将流域学、地方学和中国学进行综合集成而构建的学科,不仅关注河流、流域、资源、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而且注重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以流域为载体的交叉融合,关注早期中国、帝制中国、转型中国三大阶段的历史演化,旨在从黄河文明的发展道路中,探索中华文明以及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而这正是“黄河学”交叉学科的独特之处。

“黄河学”交叉学科创建任重而道远。从2012年起,河南大学开始协同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多所大学共同建设“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8年获批教育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汇聚资源和力量、多机构协同研究和学科共建的新阶段。

学科创建的关键在于课程和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进行“黄河学”公选课精品视频共享课建设,通过“黄河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在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等一级学科下,招收“黄河学”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不断探索“黄河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苗长虹说,“黄河学”已经发展成为河南大学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显示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为学校全面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大学提供交叉学科建设的试验示范。作为中国之学,要利用好国家大力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持续不断的协同创新,“黄河学”有望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交叉学科,“老家河南”有望在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乌镇“戏剧时间轴”:进入下一个十年

中国青年报2024-10-25 06:35:04

网络主播的“精英人设”背后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10-25 06:35:20

两岸青年导演勇闯电影节

中国青年报2024-10-24 21:32:00

三原城隍庙:文化遗产如何留存“原汁原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0-23 16:49:37

苏州核雕:盈寸之间见天地见匠心

中国青年报2024-10-22 06: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