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是探源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人物简介 郭旭东,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子课题及一般项目“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与商代礼制研究”等,著作有《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甲骨学初阶》《甲骨卜辞菁华》《殷商文明论集》《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等。
专家观点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殷墟考古发掘使得商文明真实性得到了公认。
殷墟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
2001年,殷墟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殷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殷墟是探源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影响力。”10月22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殷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节点,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多元一体的核心,是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
起始于1928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宫殿、王陵、族邑、作坊、墓地等大量遗迹,发现数量惊人的刻辞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遗物,展现了3000多年前高度发达的文明。后冈遗址仰韶、龙山、殷墟文化“三叠层”的发现,更是以殷墟为起点,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
“系统、全面、细致的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郭旭东介绍,郑州商城、二里头遗址、两周城址的性质都是在以殷墟为起点的对比与辨识中得以确认的。
郭旭东举例,邹衡先生在推定郑州商城文化面貌、年代与性质时,就是以小屯殷商文化层为标准,将郑州与小屯两地殷商文化层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样,商王朝周边区域的草原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门文化等性质与年代的判断,以殷墟为坐标和参照,其年代与内涵才能更加清晰。
此外,在确定国家、文明形成标准上,也以殷墟为基准。如朱凤瀚先生在论及红山、良渚及二里头等遗址所反映的社会文明化进程时,是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明的物化表现特征为参考和出发点,由下往上,由已知推未知进行研究的。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既然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在它之前还有更古老和原始的文字。以已经确定的甲骨文为基点可以继续追溯和类推汉字开始形成的时代。”郭旭东说,正是以晚商殷墟甲骨文为始点,学界对汉字的起源时代不断地上溯至早商、夏代,甚至更早。
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开始,逐渐形成古史辨学派,兴起了疑古辨伪思潮。因而,学界出现了收集新史料以重建上古史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28年,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确认了小屯殷墟为商王朝后期都城和商代历史的可信性。
郭旭东说,在殷墟发现之前,中国确切纪年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甲骨文发现之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古文字学家采用“二重证据法”研究,殷墟甲骨刻辞所见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基本相合。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殷墟考古发掘使得商文明真实性得到了公认。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成系统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和研究,推翻了‘疑古派’对商朝存在的质疑,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郭旭东说。
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郭旭东说,殷墟是中国古代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发掘殷墟所创造的许多方法被应用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考古人才,因此殷墟也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殷墟考古形成的优秀传统对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郭旭东说。
1928年10月,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小屯村挥出第一铲,拉开了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翻开了新篇章,工作重点也从小屯扩大到了其他区域,大量刻辞甲骨、手工业作坊、防御沟、家族墓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等相继发现,大大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甲骨文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郭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