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作者出版新作《远海》,以文学介入现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0月12日晚,“从熔炉到远海——孔枝泳作品分享会”在北京举办。
孔枝泳(Ji-young Gong),1963年生于韩国首尔,延世大学英语系毕业,著有《熔炉》《亲爱的女儿》等。她的作品直接、诚恳、穿透人心,擅长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不合理的现实。孔枝泳曾获21世纪文学奖、吴永寿文学奖、李箱文学奖等几乎所有的韩国文学奖项。
《远海》讲述了一名即将成为祖母的妇人李美好与初恋分开40年后重逢的那一天。李美好和约翰曾是一对恋人,后来约翰不辞而别,恋情没有完满的结局,还留下了不少疑问。40年后,李美好在社交媒体上“邂逅”了曾经的恋人,两人约定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见面,在一天的相会中,故事娓娓道来,真相也徐徐展开。
“我有一个想法,人不会因为遭受困难去死,但如果被误会,却会去死。我不希望他们感到绝望,我希望他们能够有说出自己委屈的机会。”数次见证社会事件中弱势群体的惨痛经历后,孔枝泳开始思考作为作家应如何替受害者发声。电影《熔炉》上映后,孔枝泳收到了许多来自受害者家属的感谢,也逐渐受法院邀请,为韩国法律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家止庵说:“既能够写出《熔炉》,又能写出《我们的幸福时光》《远海》,这样的作家一定有着强大的内在张力,能驾驭任何题材。该义愤的时候义愤,该沉淀的时候沉淀,她能把握到人与人之间很微妙的情感。”
翻译家徐丽红认为,孔枝泳的作品,在赞美女性传统美德的同时,也渐渐注重女性的自我感受。“这种写作倾向在《熔炉》之后达到一种顶峰状态。我知道孔枝泳一直是温柔的,但是其作品本身,尤其在《亲爱的女儿》和《远海》当中,明显变得温柔而坚定。”
无论《熔炉》还是《远海》,都以韩国社会事件为背景。孔枝泳曾对此感到担心,“国外读者们能理解吗”。但在多次和韩国以外的读者见面后,她发现人类有很多感情是共通的,比如,感动、高兴、悲痛,“中韩两国的民众怀有以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