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两弹城

二十三载,以身许国映丹心

作者:李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3日

本报记者 李韵

“大国功勋”铜雕,刻画了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杰出科学家。李韵摄/光明图片

1955年呈送中央的711铀矿石标本,后被称为“开业之石”。李韵摄/光明图片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其实藏着一个当年的秘密:“小皮球”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架脚踢”是进行塔爆试验的铁塔,“马兰开花”指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炸,“二十一”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28256、28257”是两个信箱的编号,也是保密基地对外联系的唯一通讯方式。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庆祝,人们将密语编入童谣,唱遍大江南北。

从60年前新疆大漠里发出的一声东方巨响,到如今的“东风快递”“鹰击长空”,再到秦山、大亚湾等核电站,中国核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中国核能人始终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民族振兴,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着。

如今,不少“两弹一星”的旧址已完成历史使命,转而成为传播、弘扬红色文化的场所。三天后的10月16日,便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整整一甲子的纪念日。本刊特别选择了其中的四处旧址,重温红色记忆的热血丹心,高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七栋红砖灰瓦的平房,依山势错落分布;房前屋后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在叶间起伏跳跃。看起来,这就是一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分常见的住宅;然而,平房侧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的小牌子,彰显出它们的与众不同。

这里,是位于四川省梓潼县长卿山西麓的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人们习惯叫它“两弹城”,是继青海221基地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支神秘的队伍抵达梓潼县长卿山的密林深处,在这里建起占地上千亩的厂房,还有与之相连、长约1000米的防空洞。很快,一批批职工入驻,最多时达两万人。从此,他们在这个小山沟里肩负起研制中国核武器、增强国防力量的历史使命。

那七栋红砖平房,共有14户,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等16位专家先后在此居住。

王淦昌的旧居中,至今存放着一个行李箱,上面写着“王京”二字。关于这个名字的秘密,曾经隐藏了17年之久。王淦昌曾经在国外工作,是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1961年,他刚刚回到北京就接受了一项绝密任务——投入祖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为了避免自身知名度带来的影响,王淦昌便改名“王京”。就这样,这位名扬中外的实验物理专家从科技界悄然“消失”了17年,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到底在干什么。

走进邓稼先旧居,仅仅60余平方米的空间被分为警卫室、卧室、办公室、厨房、卫生间,都是当时的标准配置。王淦昌旧居也是这样。至于警卫室,是为了保证这些顶级专家的安全。从1971年到1985年,邓稼先在梓潼生活了14年,占据了他28年核事业生涯中的一半时间。

王淦昌、邓稼先旧居这样现在看来相当寒酸的住处,当时已算是“豪宅”了。简陋的绝非只是住宿条件,还有工作条件。在两弹城一间办公室里的原状陈列,令人唏嘘:屋正中,四张长条桌拼成的工作台上,除了各种资料书籍,最醒目的莫过于人手一个的三角板、算盘和几把木制圆规了——这就是他们用于计算的工具!当年苏联在撤走专家时,曾留下一组数据。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科研人员们三班倒:一班计算、一班休息、一班分析。他们硬生生地用最原始的工具,硬生生地用好几麻袋的计算草稿纸,算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数据,也证实了苏联留下的数据是错的。有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靠算盘打出来的!

那些年,每一位九院人都在用青春和生命与时间赛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指示要加快氢弹研制。为了早日突破氢弹原理,九院人群策群力,周光召、黄祖洽、于敏兵分三路,多方探索,集智攻关;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经常加班到深夜,科研楼夜夜灯火通明。以至于当时的室主任和支部书记有一项重要任务:晚上十点,一定要规劝科研人员下班。

自1969年从青海搬迁至梓潼,到1992年迁至绵阳科技城,23年间,九院的前辈们在这里隐姓埋名,克服多种困难和干扰,先后组织完成20余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开展了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项目。他们用行动实现“以身许国”的誓言,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草木葱茏,红墙依旧。如今,两弹城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目前,这里仍完整保留着167栋20世纪60年代建筑,以及战备防空洞、国魂碑林等纪念实物。

为了保护这些遗址,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梓潼县设立了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和县属国有“两弹一星”文化公司,分别牵头负责保护、开发利用。此外,还成立红色文化宣讲人才工作室,组建《英雄·丰碑》《一辈子》等红色剧目宣讲队伍,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巡演活动,先后赴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院校巡演。现在两弹城红色旅游品牌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责任编辑:李丹萍】

柳翠虎:捕捉都市人的半熟爱情

中国青年报2024-10-10 20:27:46

无障碍电影照亮乡村的夜

中国青年报2024-10-11 06:10:29

这部“破圈”舞剧演了600场,从艺术走向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0-09 22:14:06

从良渚到吴越到宋代,杂技秀《无恙》讲述浙江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0-09 15:42:48

粤剧青年台柱与年轻观众同频“入戏”

中国青年报2024-10-08 06:17:48

国庆赏国乐,感受简约朴素东方美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10-07 15:29:52

黄汉民:福建土楼文化密码揭秘

中新网2024-10-07 1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