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背后故事感人至深!
【主播君的话】
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这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
9月15日10时许,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休息室,孙嘉怿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块包裹相框的红布,一张年轻的面孔出现在大家眼前,72岁的陈风素瞬间泣不成声,“50年了,我终于等到你了,哥……”
照片中的这名年轻人叫陈润祥,是陈风素的哥哥,曾参加援老抗美,逝世时不到30岁,被安葬在云南省普洱市。当天,运送陈润祥遗骸的航班MU5765飞过长江,越过黄河,来到他的家乡。时隔半个世纪,陈风素终于迎回了哥哥。
为了这次“团聚”,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发起人孙嘉怿和项目志愿者李张良、郝春霞,在云南省普洱市、河北省井陉县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月。
等待中,孙嘉怿紧紧握着陈风素的手,安慰着老人,不时看看时间。对孙嘉怿而言,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久别“团聚”,但每一次,她都和家属一样,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一个多月前,李张良在云南普洱的一座山上,发现了带有五角星的墓碑,上面清晰地刻着:解放军0283部队77分队战士陈润祥,河北省井陉县城关公社南林枣村,1971年入伍,1973年入党……
在荒郊野外“巡山”,是李张良这两年的日常。“原来只是工作之余,偶尔往山里跑,最近这两年,我基本上放下手头工作,全身心干这事了。”他说。
李张良心中挂念的这事,就是为英烈寻亲,“很多英烈的亲属年龄大了,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等了。所以这两年,我要抓紧做。”他常年开着车,在云南的荒山野岭找寻散落的烈士墓。在那些山上,经常会遇到蛇,还被虫子叮,胳膊上总是一片一片的痕迹。但李张良说:“这都不算啥,我们团队很多志愿者遇到的困难,比这难多了,真要说起来,能说好一阵子。”
“相比之下,这次陈润祥的寻亲之旅是比较顺利的。寻亲信息发出去没几天,被同乡战友看到,告知了家属。”孙嘉怿欣慰地说,“和家属联系后才知道,他们也一直在找。”
孙嘉怿告诉记者,坚持做“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最开始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不忍,不忍英雄的孤魂流离在万里之外,不忍英雄的亲人执着而无助的心悬在寻寻觅觅的路上。
走在为英烈寻亲的路上已经7年多了,孙嘉怿的志愿团队收集整理700多座烈士墓地、几万条烈士信息,形成包括姓名、出生年月、牺牲时间、牺牲地点、部队番号等内容的数据库,累计帮助超1500名英烈成功找到家人。
“那些为新中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英烈,在我们心中就是最闪亮的‘星’。我们为烈士寻亲、让英雄回家的过程,于自己而言也是一场追‘星’之旅,了解英雄、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珍惜当下。”孙嘉怿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5周年之际
谨以此片
向为新中国献出
青春与生命的英烈致敬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编辑|周围围 统筹|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