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空山横》:从烟火人间,扯出文学星图

作者:王雪瑛 来源:文汇报2024年09月09日

本报记者 王雪瑛


“孙悟空那么能飞,而且自带导航熟门熟路,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悟空快递,使命必达,何必费那么大劲呢?”这个有趣的提问来自许多代读者的疑惑。“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必须走本路,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是道成肉身,才算得了真经。”评论家李敬泽给出了自己对《西游记》的理解。


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作《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收录其中的《北京雨燕以及行者》一文,涉及了对孙行者悟空的解读,谈及作者“如‘青鸟’般自由联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赞叹说:“这是人类能够与ChatGPT竞争的写作风格。”

视觉中国供图

  时代面容和百姓日常共存

  

收录了16篇有声文章的《空山横》,是李敬泽首次结集出版的演讲集,内容涉及文学与人生、自然与科技,他从北京雨燕联想到曹雪芹的深邃、鲁迅的犀利;从跑步、鹅掌楸联想到文学中的“有我”与“无我”;从杜甫如果有手机联想到诗歌中时空上的阻隔,移动通讯时代自我与世界的充分连接……近到生活中日常之物,远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古与今、新与旧,经典文学、古雅戏曲与沸腾“抖音”、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这一切共存于作者眼中的时代面容和百姓日常,都成为他展开思想的材料,与读者对话的内容。


看似离题万里的讲述最后都能回归主题,《空山横》的文体极具个人风格。《北京雨燕以及行者》让读者体验到天高任鸟飞的开阔意境,从北京城中飞过的北京雨燕说起,比喻理想中的作家,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谈到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他从行者悟空取经路上的云路与本路,说到李白和杜甫不同的人生路径与诗风,感慨于历经岁月后的杜甫独行于人间泥泞的本路:“他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


演讲集的写作起于作者的演讲,它首先是说出来、讲出来的,没有现成讲稿的演讲方式,见作者的积累与才情,更展现其独特的文体建构能力。毛尖认为:“这是人类能够与ChatGPT竞争的写作风格,他能从王维的诗歌进入西欧的短篇小说,从打工文学谈到小说中的壁橱。他从历史数据库中调取材料的能力很强,还能打通小说、散文、随笔等文体。”评论家黄平以《作为哪吒的文学》为例,分析了文章中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转化,叩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展现出“漫天扯开去”的写作方法,从不相干的事物中扯出个流线型,扯出文学星图来。写作和演讲风格都深受鲁迅文章影响的李敬泽要求自己:演讲不能沦为乏味的“发言”,而要成为蕴含着“意外”的事儿。“我不想事先把讲稿准备好,而是想逼着自己,让自己保持着一种紧绷的、敏锐的、情急智生的状态。”而在修改录音整理稿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演讲时的线条、劲头、对象感,或某处的真情流露、情绪高涨,这是他偏爱这类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


  敏锐捕捉话题,面对不确定


《空山横》直面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话题,比如AI写作与文学写作,大数据与开放的心态,文学传播与自我认知,还有日常生活与自然生态等。我们随时面对这个世界新的经验,面对预想不到的问题,演讲是一种直观的对话方式,是用声音来召唤那些心灵相通的听众与读者,一起来观察世界和生活,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李敬泽直言,他喜欢不确定性,“我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不确定,我愿意和你们一起来面对这个不确定,咱们飞翔起来、滑翔起来,看看最终落在哪里”。


在算法和大数据影响着我们认知方式的时候,青年受众不会简单地接受结论,而是更关注思考的方式、思想的过程,李敬泽这样的演讲方式和文章受到青年读者的青睐。当下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拓宽了文学传播的方式,不少文化领域的从业者关注着跨界、破圈、流量这些文化现象,如果流量能够使得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扩大,那就是一件好事,但作家也不必为此焦虑。在李敬泽看来,有读者喜欢自己的书,有机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在文化生态里与读者建立一个“小的共同体”,是今后文化生态长期持续下去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责任编辑:李丹萍】

石窟寺变身博物馆,洞窟内外皆风景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29:34

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也这么认为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33:46

和母亲一起的异国旅行,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7:43:34

隐藏在元青花里的秘密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9:23:50

北京东城:古今辉映 文脉绵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5:53:48

马伯庸:青年作家需要洞察时代精神、连接人民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0:44:59

大团小团手拉手,北京人艺携手高校共排一出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09:19:00

微短剧走红岂能靠“擦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20:53:01

石窟寺变身博物馆,洞窟内外皆风景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29:34

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也这么认为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33:46

和母亲一起的异国旅行,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7:43:34

隐藏在元青花里的秘密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9:23:50

北京东城:古今辉映 文脉绵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5:53:48

马伯庸:青年作家需要洞察时代精神、连接人民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0:44:59

大团小团手拉手,北京人艺携手高校共排一出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09:19:00

微短剧走红岂能靠“擦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20:53:01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