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从延安路到延安 从延安到延安路

来源: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09月07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方网

原文名称为《“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延安” ——上戏学子寻根溯源,传承革命精神,勇担文化使命》

作者/陈乐 秦嘉莹 郗茜



滚滚延河水,仿佛历史的脉搏奔腾不息;巍巍宝塔山,宛如精神的灯塔熠熠生辉。延安,这座承载着革命荣光的圣地,吸引着无数心怀敬意与理想的人们前来追寻红色足迹。


今年暑假期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延安路导演青年先锋队”的队员们怀揣着满腔热忱来到延安,在这座革命圣地“寻根溯源”。






“寻根”是寻红色延安之根,走进一处处革命旧址,登上宝塔山,队员们亲身感受了革命历史的浓厚氛围;“溯源”是溯艺术创作之源,近几年,由上戏出品的原创话剧《军歌》《路遥的世界》等,艺术灵感都源于延安,源自西北。如今,队员们回到了这个导演系师生曾采风的地方,重温艺术创作过程中获得灵感的那一瞬。


红色寻根:深刻体会延安精神





延安路导演青年先锋队是以上戏导演系党员师生为主体,致力于弘扬延安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此次延安“寻根”之旅,由导演系党总支书记尹悦蓉,团总支书记周啸阳带队,参与的学生包含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团员们。








六天的时间里,队员们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清凉山、宝塔山、南泥湾、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


























革命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队员们追溯了党的光辉历程,重温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增强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延安精神将持续激励每一位队员铭记历史,学习先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艺术溯源:《军歌》唱响延安精神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却鲜有人知其背后的故事。2019年,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将这首歌的曲作者郑律成的创作经历作为叙事主线,把观众们带回抗战时期的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为了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不惧艰险前往延安,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在延安,郑律成先后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等作品。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激昂旋律,也诞生在延安。






如今,队员们追随前辈艺术家的步伐来到鲁艺。在鲁艺,贺敬之写出了《南泥湾》,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一群年轻人写出了《白毛女》,还创作出许多反映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木刻、连环画、版画等。讲解员还特别介绍了延安的第一架钢琴的来历:1941年春天,它从重庆被运送至延安,由于非常宝贵,当时只有四个人可以触碰它。听到这里,导演系23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郗茜不禁感慨:“现在的生活中,钢琴随处可见,可那时全城只有这一架,曾经的艺术家们却借助它创造出那么多有意义并且鼓舞人心的动人旋律,这架钢琴是多么地幸运啊!”


在战火连天的时代,文艺工作者们在创作中的认真态度和执着精神,让队员们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让他们意识到艺术作品对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更感受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导演系研修班学员、延安歌舞剧团演员高芬的带领下,队员们还来到延安歌舞剧团交流座谈。


延安歌舞团与会领导讲述了剧团的过往,以及在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方面的成绩。延安精神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它应当被广大文艺工作者广泛传播,戏剧便是传达延安精神最好的媒介之一。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了延安的文化和艺术发展现状,感受到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双方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为观众带来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的作品。




在交流中,剧团领导提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曾来到延安鲁艺采风,返回上海后很快就创作出话剧《军歌》,这令他们感到很惊喜,也盼望双方能够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结束后,团队还受邀观看了由延安歌舞剧团演出的大型红色史诗歌舞剧《永远的长征》,该剧曾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演出。









文化使命:立志传承延安精神




六天辗转,六名学生成员,六期微团课,队员们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聚焦于六处红色革命圣地,在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特别推出了系列主题微团课。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时,为了视频和公众号能够呈现更好的效果,他们会一起“加班”到深夜。大家纷纷表示,微团课的推出既锻炼了专业能力,更熟练地掌握了新媒体技术,也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学习和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他们说:“通过我们制作的微团课,哪怕多一个人对延安精神能有更深刻的了解,那也是值得的。”导演系团总支书记周啸阳表示:“先锋队的队员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贡献了属于他们的力量。”



导演系23级本科生、共青团员李若菡作为团队的摄影师,负责本次寻根之旅纪录片和微团课的拍摄与剪辑。她肩扛设备,奔走在一个又一个革命旧址之间,在黄土地的旧窑洞、新展区和巍峨山河中,努力记录下这次“存根”之旅的影像。队员们在南泥湾奔跑时的忆苦思甜,在博物馆阅读延安历史时的认真专注,瞻仰革命旧址时的百感交集都被她用镜头捕捉了下来。



在这几天里,同学们还深入走进延安的市井生活,在清晨朝气蓬勃的街道和夜晚热闹非凡的夜市中采访了数位当地人。李若菡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一提到延安,都会骄傲地说起这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为革命圣地感到深深的自豪。”






每一位上戏学子都熟知的“红楼金字”是由著名戏剧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熊佛西先生撰写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些话时时刻刻勉励着上戏学子,而导演系的同学们也把院长的话带到了延安的宝塔山下。在这个特别的地方,背诵熟悉的校训,他们有了最特别的体会:“此时此地,‘爱国家,爱民族’显得格外的突出,爱国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上戏导演系党总支书记尹悦蓉说:“这次旅程让学生们学习了许多,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和刻骨铭心的革命锻造。”经过这次旅程,延安这座红色的圣地,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创作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先锋队队员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和责任,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延安故事为蓝本,创作更多的红色主题艺术作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毕若旭,梅从政】

石窟寺变身博物馆,洞窟内外皆风景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29:34

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也这么认为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6:33:46

和母亲一起的异国旅行,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7:43:34

隐藏在元青花里的秘密

中国青年报2024-09-06 09:23:50

北京东城:古今辉映 文脉绵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5:53:48

马伯庸:青年作家需要洞察时代精神、连接人民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4 10:44:59

大团小团手拉手,北京人艺携手高校共排一出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09:19:00

微短剧走红岂能靠“擦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9-02 2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