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佛山“东华里”,来一场“清代City Walk”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刘星彤 文艺 何文涛
在车水马龙的现代佛山,与时尚潮流、人声鼎沸的岭南天地历史文化街区仅一条窄街相隔,一道不起眼的简易铁门之后,隐藏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华里古建筑群。若不留心,走过时多半会错过。
推开这扇门,一条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街道赫然于眼前。街道两侧汇集了佛山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庄宅式府第建筑群组,包括岭南传统民居、祠堂以及带有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洋楼。经过多年围蔽及修缮,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被重新定格在曾经的那个时空,正等待着以崭新面貌重见世人。
盛名在外,沧桑于内。在旧城改造项目的勾勒中,东华里这条国家级文物保护古街将诉说怎样的“老佛山故事”?
八月的一个雨后清晨,羊城晚报记者作为东华里修缮完成后首家前往实地探访的媒体,跟随当地文保专家,展开了一场梦回清代的“City Walk”,走进老宅府第,去感受昔日的人文鼎盛。
昔日高门大院,见证繁荣佛山
作为离广州最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佛山自唐宋以来即工商业繁荣,明清时成为商贾云集的岭南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如此显赫的名头,若再配有一帧画面还原当时的镜像,东华里无疑是一处“最佳取景地”。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全长146.4米,其中主街道长112 米,总占地面积10217平方米,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最完好、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风貌的清代古街道,与佛山祖庙、南风古灶组成禅城区三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原名“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败,房产逐渐卖予他姓。至嘉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迁入,时任四川总督骆秉章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至清乾隆年间(1752年)改名“东华里”——因其地理位置在福贤路以东,取富贵荣华之意。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的家族再迁入,对中段南侧宅第进一步改建,修建了二层的阳台,让整个东华里的建筑有了中西结合的特色,始成今日面貌。
“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采用类似于绣花针式的功夫,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修复。”据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副馆长吴利华介绍,东华里整体修缮工程分四期,自2018年完成一期修缮,到2022年完成第四期,整个修缮就此告一段落,并已完成验收。
眼见东华里从破败民宅到焕彩重生的蜕变,吴利华深有感慨。2008年,她在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初识东华里。作为一名湖南人,她被这一岭南建筑群落的庞大规模和多样性深深震撼。据她回忆,当时还有很多居民居住在里面,不少建筑被“花式加建”,一些建筑内甚至有十几户人家混居,遂被改建出许多隔间,街巷狭窄不堪,看上去杂乱又残旧。但如今再来,她说:“我当时瞬间就感觉到:嗯,这应该才是东华里原来的样子。”
打磨“工艺品”,复原清代旧貌
东华里在古代一直是官宦豪门的居住地,整体建筑形式极为考究,高大的门房、石砌台阶、花岗石的墙角、水磨青砖的墙身……当造价不菲,非寻常人家能够采用。但经年烟火气的浸染下,许多建筑已遭破坏。在修旧如故的原则下,如何将古建筑尽量复原,如同用沉淀多年的技术打磨一件体型庞大的工艺品,属实不易。
拿古街建筑门面的水磨青砖和室内地面的白泥阶砖为例。这两种砖均早已不再生产,只能从其他拆旧建筑中一块块回收,回收来的地砖尺寸与规格不尽相同,工人需要在仔细清理后,根据实际尺寸再进行切割垒砌。
此外,东华里古建筑群修复还动用了先进的独家施工技术,如古建筑墙体矫正技术,将一些倾斜的墙身在不打拆的情况下扶正。师傅要根据现场情况,每天一点点不断调整,精确到毫米,最终修复至墙面完全垂直或符合倾斜角度。
古街无言,岁月有声。如今的东华里古街,有镬耳山墙、雕花画壁,室内厅堂有木雕屏风、花架、隔扇、天花,已不见断壁残垣;街道宽阔平坦,花岗岩路面洁净平整,街内宅第屋宇排列整齐,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威严。它成为岭南“聚族而居”“祠宅连片”居住习俗的典范,处处流露着极高的艺术及人文价值。
“你看,那块灰塑真好看!”“镬耳山墙太壮观了!”同行的小伙伴一路惊呼,用相机不断“咔嚓”。街巷行列之间以青石板铺路,寓意“青云直上”,待正式对外开放,游客们一定会争着来踩!
借文旅融合,古建发“新枝”
作为传世古建筑,复原“形貌”之后,重塑“神韵”是永恒的话题。佛山作为拥有粤剧、功夫、龙舟、陶艺、美食等“十大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禅城更是“老佛山”的核心腹地,传承千年文脉。
据禅城区委宣传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禅城区启动城市格调三年行动计划,选取八大重点片区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塑造具有岭南味、年轻态、时尚感、国际范的城市美学新形象。“国保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打造格调禅城的载体,能够将两者完美结合,这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比拟的。”该负责人由衷感叹。
实际上,在文物活化过程中,东华里片区一直在探索“文旅赋能”的路,希望通过文旅融合,最大力度地去挖掘文保单位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吴利华说:“我们希望整个东华里古建筑群经过活化利用之后,能融合旁边的岭南天地片区,打造成佛山一张老旧结合的名片,继而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来到佛山,体验这里的传统文化和热情民风,见证我们打造格调城市的志向,从而延续城市文脉。”
自2012年开放以来,东华里古建筑群所在的岭南天地通过“修旧如旧,新老并存”的微改造,将片区内的22处文保单位和128栋历史建筑活化为特色城市空间。如今年新开业的“八图里”定位亲近自然的城市绿洲,百年龙塘诗社则成为新型阅读空间。既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有中与西的文化碰撞,居闹市之中,却仿若大隐于市——岭南特色的瓦脊、雕花屋檐与极富生活感的潮流店铺、民间手工艺及老字号商铺相辉映,吸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城市更新的见证者以及市民游客。
今年上半年,岭南天地客流量突破1650万人次,最高峰时一天迎客37万人次,相当于每分钟有257人前来打卡。
已修缮完毕的东华里古建筑群又将以何种姿态给大众带来惊喜?
揭晓谜底之前,吴利华表示,古建筑一直都在,如何利用今人的手法,去讲述属于佛山自己的故事,如何将故事赓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关键还在于如何用现代人接受的、真正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故事传播出去。
据透露,东华里古建筑群正酝酿打造引入声光电技术的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预计将以实景剧场的形成对公众亮相。
在吴利华看来,对于古建筑活化的要求已到达“进阶版”:以前是追求历史建筑能够古为今用即可,现在会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将其用到受欢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触达。“让当代年轻人愿意通过古建筑所呈现的内容去了解文物建筑,文物活化的层次就更高了。”她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东华里古建筑群,佛山梁园也正积极推进市场化利用,推动夜游文旅项目,连同佛山祖庙片区,禅城区几大片区将形成联动,合力打造新的佛山传统文化“双创”示范片区,让现代化及传统元素悉数得到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禅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专门出台《禅城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全区文物活化率已达到80%以上,这也吸引了不少有情怀的企业不断加入到历史文物修缮及活化的队列中。
在区委宣传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看来,这一文物修缮活化过程中的政企良性互动好处多多,“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还能在整个社会层面加大对文物的认识,无形中扩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通过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又有利于在整个社会层面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