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故剑情深杜陵原(下)|文化地理

作者:黄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8月21日

“励精图治”政教明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有感于汉宣帝亲政后的朝政清明,献出了家族珍藏多年的《史记》(太史公书)。

杨恽之母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嫁给了霍光时期曾任丞相的杨敞。杨恽幼时即从其母处熟读《史记》,成年后每次阅读还常热泪盈眶。汉宣帝亲政后,杨恽觉得这是外祖父的巨著重见天日的大好时机,于是上书宣帝,希望能将《史记》颁行于世。

杨恽的判断没有错。汉宣帝看过之后,立即诏令颁行天下,使《史记》获得了官方承认并流通开来,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内政清明”,是汉宣帝执政期最大的特色,而这些既和他的勤政有关,也和他早年生长在民间,“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有关。

在剪除了霍氏集团后,他勤于政事,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在了解政情的同时,加强了对朝廷官员的日常督责。汉书载:“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成语“励精图治”即来源于此。

深知吏治得失的汉宣帝,亲政后大力整顿吏治。在中央层面,他缩减了中朝权力,增加了外朝丞相实权;他注重地方官员的选拔,每选拔一名地方官,都要亲自接见谈话;他还建立了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于郡守、诸侯政绩突出者,常会亲自赐书褒扬,或加俸、赐金、授爵。他常这样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汉宣帝一系列整饬吏治的举动促使官吏大多积极有为,执法公平。相比汉武时期的酷吏,宣帝培养造就了大批“良吏”,使得这一时期是整个西汉优秀官吏最多的时期。他们一类是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法吏官吏,治理各地注重依法;二是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能臣,治理地方时注重政绩,所谓“所居民富,所去见思”。

整顿吏治形成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官吏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保证了国家机器正常、高效运转。汉宣帝时历任丞相的素质,无论学识、能力、政绩,都大大优于汉武、汉昭时期。史书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汉宣帝执政的另一个特色是“为政宽简”,用法崇尚公正。

由于宣帝的祖父母、父母均死于冤案,他本人自襁褓起就成为囚犯,并在狱中度过了幼儿期,因此对冤案以及酷刑非常痛恨,下诏坚决废除了一些苛刻严峻的法律。

他认为:“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因此多次诏令丞相、御史考核狱吏的优劣,上奏,以防囚犯因笞掠、饥寒或疾病而死亡。

地节三年(前67年),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评议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地节四年(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触犯他名讳的人。正是为了避免百姓犯其名讳,他才改名刘询。五凤四年(前54年),他派24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他的很多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汉宣帝最为后世称道的是确立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地节四年(前66年)夏,他下诏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是人的天性,“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诏令自今往后,如果子女隐瞒父母、妻子隐瞒丈夫、孙子女隐瞒祖父母的罪行全部不予追究;父母隐瞒子女、丈夫隐瞒妻子、祖父母隐瞒孙子女的罪行,如果犯的是死罪,由廷尉决定是否追责,死罪以下不必追究。

“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来源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它尊重至亲的人伦与人性,不以所谓的国家利益、政治利益损害人伦,从而杜绝了父母子女、夫妻间相互告发的丑剧。“亲亲相隐”也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里中国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此外,汉宣帝还是继汉文帝之后对黎民最为关心的皇帝。继汉武帝苛政后,仁政在大汉帝国得以重现。他多次下诏免除百姓的算赋、租赋等,实行与民休息。他减轻百姓徭役和兵役负担,禁止郡国擅兴徭役。他开设“常平仓”,招抚流民,劝课农桑。

整个汉宣时期,国家政治环境相对轻松,可谓仁君贤臣,政治清明。这样的局面促进了国力的进一步恢复。到了汉宣帝朝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更是创造了汉代最低价,一石只卖10钱;境内民富国强,“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基本实现了汉自立国以来所追求的四境安泰、百姓和乐、天下太平的梦想。

除了对内有为的措施,汉宣帝还对外保持了“慎兴征伐”的态度,从不盲目兴兵。相较他的曾祖汉武帝,在应对匈奴等外敌时,他能保持战略定力,也更加从容淡定。

正是他的从容淡定,取得了远超武帝的功绩,实现了此前从未实现的匈奴归番,西域归疆,西羌臣服,西汉的国威也达到极盛。

杜陵陵园王皇后陵冢东南出土的高足玉杯。玉杯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深腹高圈足,平口,腹壁上部较大,杯体制作规整,抛磨光洁。杯内用圆球状膛铊经过琢磨、抛光,工艺水平极高。

杜陵陵园王皇后陵冢东南出土的玉舞人。玉舞人并排而立,通高10.7厘米,下宽7.8厘米,裙摆厚度6.1厘米;两件玉舞人均眉清目秀,是汉代皇宫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玉舞人”最生动的写照。

“单于归番”四海宁

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在诸夷君长数万人夹阵而陈的壮观声势中,汉宣帝登临渭桥,迎接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围观者“咸呼万岁”,声震万里。

这是汉帝国声威在西汉时所达到的巅峰。此前,汉宣帝平定了羌乱,设立了金城属国,重设了护羌校尉;定鼎西域,首次设立西域都护,一统西域36国,将西域正式纳入汉帝国版图。

能取得这样的功绩,既和宣帝治下大汉的国力鼎盛有关,也和他能保持战略定力,以及善于听取将相意见有关。

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汉宣帝即位第三年,汉朝应乌孙之请远征匈奴。

乌孙是西域的游牧大国。武帝时,为联合乌孙对抗匈奴,先后将宗室女细君、解忧以公主身份和亲乌孙昆弥。汉昭帝时,匈奴屡次联合车师侵扰乌孙,但汉廷因昭帝病重而无法相救。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发兵解救。霍光和宣帝都明白乌孙对大汉的重要性。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大汉发五路骑兵出击匈奴。

“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虽然出击的五路大军所获甚微,但持节联合乌孙的校尉常惠却在西方取得重大胜利。常惠与乌孙昆弥率五万骑袭击了匈奴右谷蠡王庭,斩获4万级,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匈奴控制西域的势力遭到惨痛打击。

这年冬天,匈奴单于率数万骑进攻乌孙,撤军时遭遇大雨雪,积雪深丈余,匈奴军民、畜产大多冻死,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

此后的三年里,西域的乌孙、北方的丁令、东方的乌桓从三面轮番袭扰匈奴。加上雨雪天灾,昔日称霸北方,威震西域,严重威胁大汉的匈奴,伤痕累累,元气大伤。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数万人降汉,汉匈在西域的势力发生了逆转,汉帝国统辖西域的时机成熟。宣帝拜“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的郑吉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诸国。

郑吉在距阳关2700里的西域中心修筑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统领辽阔的西域,其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

西域都护府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代表朝廷掌管西域诸国外交和军事,这不仅标志着汉匈在西域70多年的争斗以汉的完胜而告终,更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大汉版图。

终于定边西域,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大汉,此后对付匈奴就更加从容了。时势也站在了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汉一边。

在汉朝强大的压力下,天灾人祸不断的匈奴,终于爆发了大范围内乱,到五凤元年(前57年)甚至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混乱局面。

可贵的是,当匈奴出现内乱时,汉宣帝保持了战略定力,他没有选择“趁其乱,要其命”式的征伐,而是静观其变。

匈奴五单于相争厮杀到最后,只剩下了两兄弟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在两兄弟相争中,渐处下风的呼韩邪单于不得不向南靠拢,最后接受其左伊秩訾王的意见,降汉图存。

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派自己的儿子作为亲使兼人质前往长安,面见汉宣帝刘询,表意归附。已经不敢惹怒汉朝的北匈奴郅支单于,也只好送了儿子去长安。

这一年,是宣帝即位第20年,南北两匈奴都向汉帝国献媚求活,历史性地遣入两位王子为质,宣帝收获了汉匈相斗80年的大果实。

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韩邪单于来到五原塞,上表表示愿到汉廷朝贺。次年正月,汉宣帝派遣车骑都尉韩昌迎接呼韩邪单于,并调发所过七郡每地两千骑兵,列道欢迎。在大汉隆重“护卫”下,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终于历史性地在甘泉宫朝见了汉天子。

汉宣帝采纳太子太傅萧望之的意见,对呼韩邪“以客礼待之,位在诸侯王上”。宣帝虽然不拿呼韩邪当臣子看待,但呼韩邪单于却主动称自己是北方的藩臣。

朝见之后,汉宣帝在长安以北的渭桥又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诸夷君长数万人夹阵“山呼万岁”,汉帝国的声威达到了巅峰。

在此之前,汉帝国还平定了羌乱。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今青海境内。在汉匈大战中,以部落为主要政治形式的羌族,是汉匈双方争先拉拢的对象。而羌族也一直在汉匈间摇摆,严重威胁到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元康三年(前63年),羌族最大的先零部落,与各部落酋长200多人“解仇交质”,定盟立约,共同起兵叛汉。汉宣帝派老成持重的赵充国领兵平叛。

三朝老将赵充国稳扎稳打,通过屯田养战,对羌人步步合围,同时对其中弱小部落拉拢分化,最终导致了羌人自身的瓦解,汉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神爵元年十二月(前61年),赵充国平定了羌乱后,汉宣帝在羌地设置了金城属国,并重新设立了护羌校尉,汉帝国的管控地域拓展至青海湖一带。

宣帝曾下诏激励赵充国:“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2000多年后的1995年,考古人员在汉代西域精绝国首都尼雅古城(今新疆民丰县)王室墓地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织锦,上面赫然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几个字。

汉宣帝所创造的业绩不敢说超过汉武帝,但是他却再一次将汉帝国由衰落推向中兴,达到鼎盛。班固赞曰:“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宣帝杜陵

“功画麟阁”汉中兴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当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时,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汉宣帝刘询感慨万千,他下令命工匠画十一功臣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褒扬。

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相传因汉武帝元狩年间猎获麒麟而得名。

这11人中,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为第一,其次为大司马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韩增,后将军赵充国,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魏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邴吉,以及御史大夫杜延年、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中郎将苏武。

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文人骚客们也常写“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这些都是为人臣的荣耀之最。

霍光功画麟阁首位,但汉宣帝对他唯独不写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虽然汉宣帝对霍光曾有“芒刺在背”般的恐惧,亲政后又铲除了霍氏集团,但他还是承认霍光的历史功绩。这既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胸怀之宽广,也显示了他有情有义的一面。

汉宣帝刘询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重情重义”的一位皇帝。对他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他有“诏求故剑”的深情;对故旧恩人,他有恩必报;对大臣,他宽厚而不苛刻;对宗室,他优待有加;甚至对政敌,他也常常格外开恩。

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国功臣的后代都被罢爵除国,而汉宣帝命令寻找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等136家的子孙,任命他们担任尊奉其祖先祭祀的职位,世世相袭。他善待宗室,崇尚“宗室和睦”。他厚待亲附的匈奴以及西域等异族贵族,

对于前废帝刘贺,宣帝在严加监视的同时,也给予其生路。刘贺被废以后,先是居住在故昌邑王宫,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被封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当刘贺在豫章郡时说了“犯大忌”的蠢话之后,宣帝也只是削去了他三千户封邑,并没有置他于死地。

刘贺去世2070年后,公元2011年,其墓穴在南昌被发现。墓中出土的十余吨五铢钱堆积如山,面世的四百余件金器,含马蹄金、麟趾金、金饼、金板等引起巨大轰动。

丙吉,既是汉宣帝刘询幼时的救命恩人,又是对宣帝有举荐拥立大功的贵人。但秉性忠厚的丙吉却对往事一直闭口不言,直到当年郡邸狱中一名女犯上书枉称自己曾照顾过当时的刘病已,了解内情的丙吉才说出了真相。宣帝非常感动,诏令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当时丙吉正在病中,宣帝怕其未能受封就死去,派人拿着侯印到丙吉家中加封。宣帝从此对丙吉十分敬重,不允许任何大臣冒犯他。

有恩必报,眷恋旧情的汉宣帝,按照丙吉提供的名单,赏赐了当年在长安狱中照顾过他的胡组、郭征卿等女犯的后人。对于此前有恩于他的掖庭令张贺,宣帝在亲政之后,追念旧恩,诏令地方官为早死的张贺置守冢三十家。

除了对恩人有恩必报外,宣帝对大臣也是相对宽厚。相比武帝时期的丞相大多死于非命,宣帝时的丞相均得以善终。对于违逆他的人,他大多也不予追究。比如对上书刺讥朝政批评他的萧望之、王吉,劝谏他的张敞等,他有的还自己辩解,有的不予理睬,并未因言兴罪。

在他执政时期,最为后世指责的盖宽饶自杀,严延年、杨恽被诛,一一详查,这些人也都多少有些问题。盖宽饶过于狂妄,严延年治郡严酷,杨恽则也有心怀不服、出言不逊之过。当然,这里面肯定不乏冤案和刑名深苛,尤其是杨恽被诛。但总的来说,汉宣帝时期的大臣处境还是相对宽松的。

仅有的这几名被诛高官,还引得“柔仁好儒”的太子刘奭的劝谏。刘奭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这让汉宣帝很生气,从而说了自曝家底的一段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昡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还因此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并开始疏远刘奭,甚至一度想废除刘奭太子之位。尤其是在晚年越来越喜欢“聪达有材”的淮阳王刘钦,屡次萌生废太子的念头。但权衡再三,他还是保留了微时出生的太子刘奭。这里面,自然有他对发妻许平君的一往情深。

他对许平君的深情还体现在后来选择的皇后上,在霍光之女霍成君被废后,宣帝并没有选择他所宠爱的妃子为后,而是选择了忠厚且无子嗣的王皇后(王奉光之女),并让她担任太子刘奭的养母。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甲戌(初七),汉宣帝崩于未央宫。癸巳(二十六日),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正月辛丑(初四),元帝葬宣帝于长安东南数十里的杜东原。

杜东原,此前埋葬着宣帝“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发妻、元帝幼时被害的母亲许平君。


南登杜陵望五陵

汉宣帝的杜陵是在元康元年(前65年)——他铲除霍氏家族后的第二年开始营建的。

按《汉旧仪》,“天子即位明年,匠作大将营陵地”,而汉宣帝是在即位9年后才开始营造陵墓。对此史家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宣帝不愿在霍光柄政时营造陵墓,二是他心里不承认他是昭帝继子的身份,不愿埋在遵循昭穆制度的咸阳原上。

汉宣帝是第二个没有埋在咸阳原的西汉皇帝,此前则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汉文帝刘恒。汉宣帝的杜陵和汉文帝的霸陵一起,成为西汉十一帝陵中,唯二葬在渭河以南的帝陵。

元康元年春,宣帝在长安东南数十里的杜东原上选定茔地,开始营陵建邑,并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资产百万者于杜陵邑。

杜东原是他微时生活和游览的地方,长安东南也埋葬着他的曾祖母卫子夫、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夫人,其结发妻子许平君的陵墓就在其茔地正南。

杜东原,当时名为鸿固原,自从汉宣帝将其陵营造于原上最高点,此原也就被称为杜陵原。杜陵以南的许皇后陵,相比宣帝陵墓较小,故名少陵(少小相通),南部的原面也就名为少陵原。鸿固原西北部,因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相传有凤凰飞栖于此,故称凤栖原。杜陵塬、少陵原、凤栖原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杜陵原高敞开阔,风景宜人,“南望终南名山如屏,北眺京师长安宫观似锦;东临浐水白鹿原,西傍宜春下苑”,是距长安最近的一座高敞大原。

相比西汉其他诸陵,杜陵封土并不算高大,但因居于原面最顶部,所以看上去极其鲜明,成为雄霸一座大原的标志性地望。西汉制度是“随陵徙居”,新皇帝继位修陵筑邑时,居住在前朝皇帝陵邑中的高官富豪也常会随之迁移到新皇帝的陵邑。而杜陵是西汉最后一个修筑有陵邑的陵墓,因此迁徙于杜陵邑的豪门贵富大多在此举族长久居住下来,有些家族甚至相沿千年之久,因而使得杜陵原在此后也成为历史上精英迭出、人文荟萃之地。

西汉共有11帝陵,有两大帝陵区,分布于渭河南北。咸阳原陵区共有九座帝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市有两座帝陵(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其中,北面咸阳原有五座帝陵设有陵邑,故咸阳原也称五陵原。


《汉书》中有传者,家居杜陵的名人就有大司马张安世、位列九卿的张延寿、右将军苏建、典属国苏武、丞相朱博、御史大夫杜延年、丞相韦贤和韦玄成、后将军赵充国、太守韩延寿、御史大夫萧望之、执金吾萧育、大司农萧咸、太守萧由、右将军冯奉世、大鸿胪冯野王、太守冯逡、右将军史丹、丞相王商等。

此后,出身于杜陵的名人还有:西晋时有“武库”之称的杜预、隋朝时的大匠宇文恺、唐朝时华严宗初祖杜顺、名相杜如晦、国公杜佑、诗圣杜甫、花间词人韦庄、晚唐樊川有“小杜”之称的杜牧等。

世居杜陵的大族中,韦家可追溯到宣帝时的丞相韦贤,杜家可追溯到宣帝时的能臣杜延年和其父酷吏杜周。到唐朝时,韦杜两家举族居于杜陵原畔樊川的韦曲、杜曲,两个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韦杜两家在唐代更是官运亨通,最辉煌时期,韦家有17人官至宰相,杜家有11人官至宰相,因此有“长安韦杜,去天尺五”之称。两唐书中,韦氏家族有700余人被提及,杜氏家族有500余人被提及。杜家出过初唐名相杜如晦、中唐宰相杜佑、晚唐诗人杜牧等。韦家出过宰相韦安石、唐中宗的韦皇后、诗人韦应物、花间词人韦庄等。

杜陵在西汉时就是距长安城最近的帝陵,到了城池向南极大扩展的唐朝,杜陵距离长安就更近了,也因此在继续成为绝佳的城外居住地的同时,更成为唐人的郊游胜地。

唐诗中描写和提及杜陵和樊川的诗句非常多,从而将杜陵的文化意象推向了又一个巅峰。其中,最有名的还是李白的“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回归祖居地,居住于少陵原畔的杜甫更是自号:“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少陵野老”。他称赞此地时有“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在长安屡屡不得意的他,还能在此得到“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的安慰。

常写杜陵的还有岑参:“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韦应物:“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终理来时装,归凿杜陵田”“做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韦庄:“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杜陵归客正装回,玉笛谁家叫落梅”。

此外,贾岛写有“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分明杜陵叶,别后两经红”;吕温有“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杜牧有“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温庭筠有“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楚水晓凉催客早,杜陵秋思傍蝉多”;白居易更是写出了“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的讽刺长诗《杜陵叟》。再往后到宋朝以后,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也都为杜陵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与“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的其他西汉帝陵不同,杜陵原上的汉宣帝杜陵和白鹿原上的汉文帝灞陵,还是历史上受到盗墓骚扰较少的帝陵。东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西汉的宗庙和位于咸阳原上的9座帝陵都被掘开,唯有位于渭河以南两位有“仁君”之称的汉文帝和汉宣帝的霸陵、杜陵完好。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汉宣帝的杜陵和其发妻许皇后的少陵,以及汉宣帝后来的皇后王皇后陵,依然耸立在杜陵原上,100余座陪葬墓中至今有封土留存的还有60余座,累累墓冢以及外藏坑不断出土的汉瓦、汉砖、陶器、玉器、金银器、铜铁器等,都丰富着人们对那个时期的了解。

曾经有专家站在少陵原顶的许皇后陵上向北眺望,可清晰看见7公里外杜陵原顶上高大的汉宣帝陵,但却看不到宣帝陵东南仅500米外稍低一些的王皇后陵。两千多年来,这一对平民结发夫妻占据了长安南郊的两个制高点,遥遥相望,但同时又给了皇太子的养母,皇帝特选的没有亲生子女的王皇后应有的尊重与礼遇。

眷恋旧情的汉宣帝,对微时发妻许平君的故剑深情,2000多年来一直洋溢在宽大的杜陵原上。

(本文图片由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图知道|AI一下,跟着汪曾祺一起“寻味”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8-21 12:00:00

世界青年的平视目光,投向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青年报2024-08-19 14:15:58

香山帮的非遗“香火”何以绵延

中国青年报2024-08-19 06:44:13

图知道|有古老有新潮,如今到北京怎样地道打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8-19 12:00:00

研学游如何让家长和孩子都满意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43

起个大早去看人间烟火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9:27:33

历经700年的理想都城 北京中轴线一直在生长

中国青年报2024-08-02 06:25:33

10后的文学世界

中国青年报2024-08-01 08: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