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年开始在网上学种地了?
“乡村感”悄然走进年轻人的视野。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学种地,一些博主拍摄的农村原生态视频备受关注。这些视频详细展示了田间劳作的方方面面,蔬菜种植、除草、放牛、驱蚊,甚至挑扁担等农活都有详尽的展现。
认真观看种地视频的网友并非全是务农人,还有很多都市白领,甚至大学生。他们通过这些充满“乡村感”的视频,建构了内心的乡村乌托邦。
在网上“学种地”
真实乡野生活引关注
“腰马合一,胯部发力,把握平衡,稳步向前。”随着蝉鸣鸟叫,四字口诀逐句出现在屏幕上。镜头中,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脚踏布鞋,动作娴熟地挑起了担子。田埂上,这位年轻人行走的背影逐渐变小。
画面上又敲出一行行字幕:“对于挑担我可以不歇脚步走很远,途中能滴水不漏,但目前我还没练成换肩技巧,注意落地时需要找平处轻放。”
这是账号@初学务农者发布的一段《如何挑扁担》的教学视频,短短28秒,获赞54万,评论7.3万。
这期内容,19岁的锁锁反复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能让她回忆起母亲在田间挑担的场景。
锁锁成长在云南昭通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农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锁锁从未亲自体验过挑扁担。不仅是因为水桶沉重,更因为母亲挑的水桶里通常不是清水,而是农家肥(粪水),这让她对挑扁担有一种天生的抗拒情绪。
在锁锁的记忆中,母亲挑担总是显得轻松自如。120斤左右的身板充满了劲儿,扎好一个马步,挑起来就往前走,那些弯弯绕绕带有坡度的泥土路,对母亲而言却如履平地,她甚至可以在中途将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或者颠倒回来,毫不费力。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锁锁都误以为挑扁担是一项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直到看了这期视频,“表面铺叶,两头套牢,斜向上肩……”
锁锁有所领悟,得以重新审视农村劳作的价值和技术含量,“挑水时人的步伐与桶内水的晃动会达到共振,水的振幅增大了就容易溢出,而如果在水面上放一片大树叶,则可以减缓水的振动幅度,从而避免水溢出。”
除了能感到分外亲切,锁锁觉得农活视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博主会一本正经地教大家完成一件看似很容易的事情,“有一种初中看化学实验视频的感觉。”
农村纪实类视频展现出了原生态和接地气的乡村生活氛围,还有些许乡野生活的粗粝感。
从“下牵下紧,顺势收口”学系粮袋,到“打桩系绳,牛棚驱蚊”学放牛,从菜瓜的打顶与整蔓,到番茄的整枝与追肥,账号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堪称精简版的“农业大学”网课资源。
截至目前,@初学务农者账号下的务农篇内容已更新至36集。“我在网上学种地”话题的播放量也达到了1.1亿次。
评论区变“诊疗室”
农业视频教学面面俱到
据了解,“初学务农者”是一位回乡务农的95后博主。如果说“初学务农者”发布的视频是入门级课程,进阶类课程则是由一些带有专业团队背书的三农账号所生产。
比如“蔬菜研究院”“袁宝玲农业技术推广”,两个账号介绍中都标有创作人具有农艺师从业资质,他们日常更新关于瓜果蔬菜种植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包括各种化肥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科普知识。
在这些账号的评论区,网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有人扮演“课代表”的角色,将视频要点整理成文字,发在评论区。也有一些人分享自己种植的蔬菜状态图,并请求博主“帮忙看病诊疗”。
来自上海的小郁是这些热心学习者中的一员。2023年8月,她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培育的秋季矮生番茄“金丝雀”的成果。这些番茄苗生长状况良好,茎秆挺拔,叶片翠绿舒展。
在关注“袁宝玲农业技术推广”之后,小郁对种植的兴趣越来越浓。
袁老师的视频类目区分更加细致,从瓜果类、根茎类、豆科类的植物种植技巧,到病虫害的防治,各类农药的配比和使用等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
有趣的是,袁老师的评论区像是“诊疗室”,一些网友给植物“问诊”时,会自觉地附带提供土壤和浇水的情况,拍摄叶子的正反面照片,以便袁老师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小郁的种植技术迅速提升,第一次尝试种植番茄便使其迅速发芽成苗。即使遭遇病虫害,她也能迅速采取救治措施。到了第二轮播种时,她的番茄已经长势喜人。
然而,2023年年底,在番茄快要成熟的时候,上海突然遭遇了一场寒潮,气温从十几度骤降至接近零度。小郁当时因出差在外,无法及时为她精心栽种的二十几株番茄植株采取保护措施。最终,这场意外的天气变化导致她苦心经营数月的成果付诸东流。原本已经长到一米五的番茄植株在严寒中不堪重负,叶片纷纷冻伤凋零,一些果实勉强地挂在树枝上,而另一些则直接从枝上掉落到土壤中。
对小郁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数月来在阳台上经过炎炎夏日的精心栽培,除草、施肥、防虫、浇水,所有的努力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然而这段经历仍然对她宝贵无比,小郁复盘了当时的境况,“我明知道番茄不耐寒,却抱着侥幸心理,未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也未能及时赶回家。”她坦然地接受了这一结局,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这次种植番茄失败的经历也让她对于“农业靠天吃饭”这句老话有了切身的感悟。
而学习种植深刻地改变了小郁的生活方式。最近,她刚刚搬进了在上海远郊租下的一处农村自建房,可供种植的空间从原先城市中仅有的几平方米阳台扩展到二十多平方米。
这片土地将成为她施展种植技艺的新天地,一个培育生长、收获果实的“后花园”。
有人学完是真种地,有人只是爱看和玩梗。
时下,农村纪实类视频在社交平台异常火爆,这类账号的创作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农活实操教学领域。
当然,农活类短视频的突然走红,不仅源于其创作内容的吸引力,还归功于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某种程度上,“我在网上学种地”潮流可以看做是一场网民的共创和狂欢。
最能体现网民创作热情的地方莫过于评论区。这里充斥着各种富有创意的留言:“我的新身份还是暴露了——‘农的传人’”“我觉得我现在强得可怕,急需二亩地施展拳脚”“不太正宗,应该挑两桶大粪”……
各种玩梗式留言直接把评论区变成“喜剧大会”。网友们敲下一句话就是一个段子,如同不断往炉膛里填柴火,使得视频的热度不断升温。
翠花每次观看“初学务农者”的视频都习惯打开评论区,她认为有时评论区比视频本身更为精彩。大家运用自身生活经验解读同一事物,网络爆梗与视频内容巧妙结合,令人忍俊不禁。
例如在《耕牛的日常管理》视频下,高赞留言“学会了,牛在哪里领”“大学生就业指导”“牛有人管,牛马没有”等,个体从自身日常经验出发,在务农的视频情境下,一些观点的表达常常能构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在《如何挑扁担》视频下,锁锁曾评论:“老师课程进度太快了,前面锄花生草还没学会。”她回忆,在输出这句评论时,自然地直接联想到了自己在学校上网课的体验。
此外,也有网友将视频中牛的生活与自身处境作类比,以幽默、自嘲的语气对视频内容进行解构。
例如在《牛棚驱蚊技能》视频下,一位网友提问“只能给牛棚驱蚊吗?宿舍可以用吗?”得到回复“牛马棚不行”,这些逗趣留言如同抖包袱,有来有回,营造出具有高度观赏性的喜剧空间。
追更务农视频
“是一种情感寄托”
实际上,评论区的留言显示,观众观看视频并非只是为了学习技术,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农田。在务农视频的受众中,许多是都市白领和大学生。
锁锁深有体会,她认为追更这类视频并不意味着将其视作行动指南去实践。
务农视频不仅是学习农业技能的教育工具,更是一种情感寄托。“观看这类视频让我与土地、农村产生了连接,感觉内心更加踏实。”
小郁从只会种花草的“小白”,到现在租下远郊农房,“网上学种菜”两个多月,开启了她种植生活的全新篇章,也让她探索出了别样的活法。
而对于更多的人而言,“网上学种菜”是在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心灵启迪。
关于田野与乡村,翠花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小时候在攀枝花老家,和妈妈一起挖花生,她说,花生从土地里面刚刨出来的时候最好吃,味道甘甜,口感脆,水分很足。
翠花小时候并没有对乡村生活抱有太多向往,也许是年岁渐长,如今的她越发羡慕乡村生活的安逸与自给自足。
她回忆起爷爷奶奶种地时,收获的谷子能打出千斤的大米,而油菜季节,又能榨出一桶桶菜籽油。在城市里,她更注重享受生活,而在乡村,只需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能感到十分满足。
翠花说自己从前看《生牛沟通技巧》《如何制作豆瓣酱》《打要子的方法》等视频时,心中就隐隐感觉,这些技能将来或许会派上用场。在网上学种菜,也是她对过去农村生活参与感缺失的一种弥补。
锁锁对此也深有同感。对她而言,乡村带来的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尤其是在锁锁到昆明读大学后,有一次路过五彩缤纷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橱窗,她突然感到自己与忙碌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回到农村老家,锁锁的感官得到了全面打开:四周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土地和花朵的香气,耳边充斥着鸟鸣和蛙声。
夜晚,猫头鹰的咕咕声悦耳动听,微风吹过,整片玉米林沙沙作响,树叶相互摩擦。锁锁窗前的梨树,雨滴打在叶片上,形成治愈般的白噪音。
不管怎么说,锁锁还是觉得自己跟农村的连接更深刻。锁锁小时候对“种地”这件事几乎提不起兴趣,家里的农活也鲜少参与,只有母亲在播种马铃薯和玉米时,她会跟在身后,负责撒最后一层化肥,然后再用锄头把小土坑一个一个平整。“现在想来,农村跟我的适配度高,让我感觉最舒适,或许以后我会回老家发展。”
像锁锁一样,重新发现与乡村的深厚联系,正是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观看务农类视频的内在动机之一。这些视频将农耕的真实场景生动呈现,以科普的方式重新介绍给大众,使那些已经远离农田的人们更为直观、细微地捕捉到乡村生活的气息。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林艳 张彬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