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陶大人物志 | 罗瑾:陶冶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陶冶他人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2024年07月24日




(照片由罗瑾提供)


罗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主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江西省教育厅高级“双师型”教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全国三维数字创新设计大赛”江西赛区专委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美国ISC国际雕塑中心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雕塑协会副会长。


教学是持久而愉悦的发现过程


“与学生的相处让我很愉快,我很满足我从事多年的教师身份,常年和学生打交道,感觉自己都充满活力。”罗瑾骄傲地回答道。对于每年接触来自五湖四海、性格不同的学生,罗瑾多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她希望和学生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在日常接触中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地了解他们心中所想,这样师生关系才会长久,她也可以更好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照片由罗瑾提供)


踏实是罗瑾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她也将其秉持为自己的第一原则,她认为教学就像做雕塑一样,想要完成好一件雕塑作品,在创作前要不停地修改方案,在创作中也要实时改变。同样,在她眼中,教师就像一面镜子,要准确地捕捉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自身也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持续地学习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授业解惑。“我在创作中也会碰到难题,我只是比学生经验多一些,我坚信陶冶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陶冶他人。”罗瑾说道,她认为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开花结果,积淀人生厚度,不仅要寻找自己,也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


在为学生修改他们的作品方案时,罗瑾总是会看到自己平时并未关注到的事物,会因学生独具创意性的作品而眼前一亮,“我常认为学生和我们之间是互相受益的。”她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新的灵感,而融入进自己的作品中,给自己的作品寻找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她认为,无论是平时的授课还是修改学生作品的过程,学生们的作品会在她的循循善诱下,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中会带有老师的思想内容,这何尝不是双向的学习过程。


专业是丰富而充实的不同选择


回溯到2001年,出生于抚州才子之乡的罗瑾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始了她的硕士求学之旅,跟随陆军老师就读雕塑专业研究生,这段宝贵经历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那时,浮雕的探索与创作让她沉迷,她开始接触并且使用陶瓷作为创作材料,这种材料的独特质感激发了她对雕塑创作的更深层思考。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技艺,更为她日后的创作路径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2014年,罗瑾在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跟随导师吕品昌学习一年,她仍然记得吕品昌老师的教诲:“在当代,以陶瓷为材料媒介的艺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你要挖掘陶瓷材料的语言,让它与你的作品融为一体。”


对于自己钻研了二十余年的雕塑专业,罗瑾认为它像是海纳百川的“杂家”,雕塑涉猎的方面非常广泛,无论是绘画写生、材料构成还是工程制作都有涉及。她在2023年以《雕塑的边界》为主题的个人艺术展览中,向我们呈现了其多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传统的佛教造像雕塑、现代陶艺、玻璃艺术、人体浮雕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奋和执着。罗瑾在近年还创作了不少公共艺术作品,体现了作为雕塑家对于城市建设的责任和担当。


(照片由罗瑾提供)


专业的力量不仅可以成就自身发展,也可为别人提供帮助。罗瑾在课余时间会带领雕塑系师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各项活动,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雕塑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开展美育进课堂的过程,学生们会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力量,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是很有必要的实践活动。”罗瑾肯定地说道,虽然美育的过程是漫长且曲折的,但是她希望属于陶大的这一份力量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艺术是随性而专注的自我表达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容易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在罗瑾家中的墙上、柜子、桌上,似乎每个角落都有艺术作品的身影,瓷板画、雕塑、书法挂画、把玩物件等多种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作品陈列其中。“我的作品之前被人说没有标识度,但是我认为作品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我希望它们是多元化的。”罗瑾的创作理念不是围绕着一条主线而展开,即使她在雕塑行业耕耘二十余年,但她仍在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从不局限自己的发展。


“对于创作,我是随性自由的,在创作中,我又是较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心灵的写照,她会随着自己心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有时因创作强度过大,在入睡后脑子还会不停地高速运转,处于一个“头脑风暴”的状态,在梦境中产生灵感,罗瑾因此养成了将本子放置床头,随时记录的习惯。也许是因为灵感来源多样,会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感受,她的作品无论是写实生活化,还是抽象类型都有涉猎。


在这个充满活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罗瑾似乎能很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搭建起两者联系沟通的桥梁。“雕塑行业与传统文化之间从来没有脱离过,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有它的艺术内涵,都可以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她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为学生讲授传统技艺的发展,甚至会邀请非遗的专家来校讲课,并提醒同学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传统技艺在帮助我们丰富知识本身,从中取材,绝不是照本宣科的模仿。


(照片由罗瑾提供)


罗瑾,她身份的多样性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碰撞,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也许有所重叠、有所借鉴,她用时间与记忆在教学与创作中留有印记,她穿越不同的时代周期只为坚守自己的每一份热爱。



【责任编辑:曹竞】

数字化揭开长城神秘面纱|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3 08:15:49

文化产业专家:年轻一代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2 14:46:57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6 19:18:40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让文化创意走入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2:41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3:53

民族歌剧《彝红》10周年,95%演员来自凉山本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5 16:41:49

把长城“搬”进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