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热点 > 视频
相关推荐

穿上“格子衫”、用上生物“面膜”……防风固沙有了新科技

2024-07-2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今年1月启动的“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现已取得多项成果,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

刷状网绳式沙障

沙漠“格子衫”升级

在宁夏中卫的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的院子里,工人将草帘铺好,按一下按钮,不到三十秒,一根十米长的刷状网绳式沙障就制作完成了,生产效率比过去人工扎设草方格提高了60%以上。这个科研人员研发的“治沙魔方2.0版”刷状网绳草方格编织如今正在替代传统沙障。

宁夏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 唐希明:人工扎的草方格还有断带、断窝子的,治沙效果是不好的。最多两到三年就通过风吹日晒,风化了。可是我们这个机器编织出来的,整个方格编织出来的草量是一致的,它可以达到六年以上。

今年宁夏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锁边工程,在中卫腾格里沙漠这片治理区,这种新技术就被用在了高大的沙丘上。沙地里,工人们两人一组,熟练地将一条条十米长的沙障按照1米×1米的大小铺好,并将四周进行固定。整个沙丘就像一张金色的大网,牢牢地被罩住。

草方格和灌草植物屏障阻挡了流沙的移动,真正与沙面“短兵相接”的却是更小的土壤生物。

在长期野外观测和试验中,科研人员发现,麦草方格沙障里出现的灰黑色、绿色的像壳状的生物体能够将流沙牢牢“锁住”,固沙效果非常神奇,这些壳状的生物体被称为生物土壤结皮。

而自然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形成需要10~20年时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干预,研究出了一种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大大缩短了生物土壤结皮形成的时间。

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读博士 许文文:从天然的藻结皮中提取的几种比较优势的藻种 ,然后再进行室内扩繁处理。它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它可能黏结沙子,再加上它本来凹凸不平也有利于植物种子的捕获,降雨多的话,就有利于植物萌发。

经过多年研究,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目前已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治沙行动中实现推广,大大地实现了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加速、提质和增效。

沙漠中铺设沙障如“插秧”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附近的治沙项目现场,新式的牵引式沙障车正在铺设固沙“方格沙障”,相较传统的铺设方法,这种新式沙障车短时间之内可以快速准确大面积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内蒙古嘉利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主任 高建:按两垄去算,一个小时按十到十五亩,八小时就是八九十亩地了。如果四行同时展开,地形好的情况下,一天至少在一百亩到两百亩之间。相对于人工的话,估计效率肯定是在50倍以上了。

而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履带式的压沙机在起伏的沙丘上如履平地。前置的大齿轮将稻草、麦秆精准植入沙漠。一阵轰隆声过后,一条条整齐沙障编织的金黄色巨网,将沙丘牢牢缚住。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 杜永军:机械铺设的压沙障稻草厚度均匀,扎根深度能统一到十五厘米,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防风“功臣”沙棘林

今日结下致富果

盛夏时节,山西省右玉县成片的沙棘林郁郁葱葱,摇曳的枝条细叶下缀满了幼果。赶在今年十月采收季节来临之前,右玉县沙棘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就来为当地村民讲解沙棘新品种修剪和采摘的技巧。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森林覆盖率不足0.3%,风大沙多,土地沙化面积达76%。在“三北”工程建设的支持下,右玉人通过植树造林,将这里的林木绿化率提升到57%,在不适宜植树的地块,政府引导群众种下了28万亩沙棘。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沙棘研究所所长 曹满:沙棘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非常强大。就这一块,原来是我们右玉非常著名的黄沙洼,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后来因为造了大面积的沙棘林和杨树,把这个风沙锁起来了,现在表面上看你就看不到沙土。

这些貌不惊人的灌木不仅成为右玉县防风固沙的“功臣”,也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每年,这里沙棘果采摘量达到8000吨,在离县城不足3公里的梁威工业园区内,这里集中了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沙棘果加工的产品琳琅满目,有沙棘油、沙棘酒、沙棘酵素等多种产品。

目前,右玉县已成为全国30个沙棘产业建设重点县之一。每年沙棘果采摘量8000吨,沙棘加工年产值3亿元以上,靠采售沙棘果为农户年均增收6000万元以上。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带动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等发展壮大,为全国提供了1/4的干鲜果品,助力1500万人脱贫增收。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陈烨炜)

【责任编辑:张胶】
沙棘 格子衫 攻坚战 固沙 沙障 沙漠 方格 生物 林草局 技术 科学院 生物体 试验站 有利于 乌拉特 研究所 治沙
分享:

文化产业专家:年轻一代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2 14:46:57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6 19:18:40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让文化创意走入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2:41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3:53

民族歌剧《彝红》10周年,95%演员来自凉山本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5 16:41:49

把长城“搬”进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18

马王堆里有没有神仙 考古手记藏着家族记忆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