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三星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跃芬:

在北京,与古蜀文明深度对话

作者:张跃芬 熊维西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4年07月17日

口述:张跃芬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张跃芬,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2013年7月进入三星堆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自2021年1月起至今一直参与三星堆祭祀坑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古蜀,隐匿于四川盆地之中,历经多个朝代。在不同时期,于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金沙)文化……一起见证了古蜀文明的璀璨。其中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神秘的面具,从瑰丽的金器到独特的陶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古蜀人的智慧与匠心。

就在今夏,这些古老的文物跨越2000余公里,现身北京大运河畔,将古蜀文明的魅力与奥秘带到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日前开幕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是一场古蜀国的文物盛宴,汇聚了12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的文物265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多达46件(套)。它们的到来,为北京的夏日再掀起一波“热潮”。博物馆展厅内外每天都会排起长龙,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古蜀珍贵文物的风采。据首都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副主任穆红丽介绍,展览开幕首日,博物馆的客流量就突破万人,此后热度持续攀升。工作日客流最高可达1.5万人次,周末单日接待量最高突破3.4万人次。

视觉中国供图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古蜀文明的奇幻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回到”数千年前的古蜀时代,去探寻那些神秘而悠远的历史中的点滴。本次展览,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都带来了哪些“顶流”?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位女性工作者进行了专访,为我们揭秘展览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她们的口述——

我在三星堆博物馆,保护和传承古蜀文明

我进入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工作,已经整整11年了。在研究生阶段,我所学习的是分析化学专业,进入三星堆博物馆后,我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后来又兼任了库房保管员。

在这11年的时间里,我从参与一个个省内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到参与祭祀坑博物馆新出土文物的发掘和后期清理保护;从博物馆的各个临展的点交布撤展,到博物馆文物的每次展览输出;从博物馆文保中心的投入使用,到开放式文物修复馆的开放;从博物馆综合馆、青铜馆的改陈,到参与新馆的建成开放,做了很多工作,为保护和传承古蜀文明一直在不断努力。

三星堆文物的工艺精美,艺术价值很高,在日常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同样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要知道,一件文物出土后,在进行修复之前的保护和评估至关重要。我们要对每件文物的保存状况、材质加以认识,为保护方案提供依据。以青铜器为例,青铜器在出土时,表面通常会有泥土附着,清理前需要进行显微观察,查看是否存在一些较为重要的附着物。广大观众从新闻报道上应该已经了解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发现有纺织品遗痕,如丝绸。这一发现也引发了许多推断和猜想,为进一步研究古蜀文明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方向。

而在具体的清理工作中,附着物里一些有机质已经泥化,难以分辨原本的质地,还有一些则是矿化,与锈混在一起。针对不同形态,我们在清理时会格外注意和区分。同时也会对器物表面的锈蚀进行分析,首先观察锈蚀的显微结构,判断器物的颜色、致密程度,然后对不同颜色、不同状况的代表性锈蚀产物进行成分分析,对于不影响器物纹饰的致密的、稳定的锈蚀进行保留。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对器物的断面锈层进行分析,为后期的清理提供依据。三星堆青铜器表面的硬物,如果不经过分析就强行去除,很可能使下一层疏松的锈层暴露,从而导致掉粉,不利于器物保存。所以我们会对器物逐一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分析情况进行调整。

这些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伴随着我的成长,这些年,博物馆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谈起文物保护工作,人们的印象可能就是专业、神秘,但如今,普通观众也能参与其中。2021年12月起,三星堆文物保护和修复馆建成开放,集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和科教功能于一体,观众不仅能够现场体验真实的文物修复工作场景,还能和我们工作人员一同感受文物修复过程所带来的震撼与惊喜。

而以往,三星堆博物馆的关注者多为专业人员,当下却是普通观众的关注度也在大幅提升。从起初对博物馆文物的喜爱,发展到对博物馆文创的青睐,甚至对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关注。并且,伴随近年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物展览输出也越发增多。所以,才有了这一次三星堆遗址展品的北京之行。

    它们,只是古蜀文明中的沧海一粟

这次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我们从2023年年底开始,就投入到了筹备工作当中。我从前期确定文物清单开始,到对文物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再到文物的点交等一系列工作,整个过程都要求自己做到“零失误”。我们前期充分的筹备,换来了当下观众与古蜀文明的深度对话,而当我们聚焦于这些展品时,它们仿佛正在开口诉说。

这次展览的展品中有173件展品来自三星堆遗址,其中包括22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涵盖了青铜器、陶器、金器、玉器、石器、海贝。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此次展览中尤以铜虎头龙身像、金面人头像、着裙人像为代表的几件“明星”展品最具观赏性,它们造型独特、充满了神秘色彩。

展品中,还有一个外形酷似车轮的铜太阳形器,它出土于2号坑,正中间有一处圆形凸起,以该凸起为圆心向周围呈五芒星分布排列,散射出的芒条又与外围的晕圈相连。其外直径约85厘米,规格较大,采用的是分铸工艺。

此外,展览中的陶器如陶盉,作为一种温酒器,投射出古蜀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金器方面,从1号坑出土的金箔虎形饰和3号坑出土的金面罩都不难看出古蜀人对黄金的尊崇,金器上精心的雕琢和精美的纹饰也体现出古蜀人精湛的工艺。玉器方面,如玉璋作为重要的礼器,凸显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交流。

参与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的时候,我曾目睹了顶尊跪坐人像出土的全过程,内心受到的震撼无比强烈。这件文物个头大且重,器物上的人像呈跪坐状态,双手交叉合拢,仿佛是在作揖。在清理时,最先露出地表的就是它的手部,经过考古人员逐步细致地清理,慢慢才见其全貌。更为神奇的是,后期经过数字化手段将它与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进行了虚拟拼对。两件文物合体后的高度高达2米左右,青铜神兽昂首站立,头顶站立一个戴冠长袍小立人,顶尊跪坐人像则跪坐在神兽背上,头上顶着一口大尊,颇为壮观。虽然顶尊跪坐人像此次未能成行,但青铜大神兽这次有幸长途跋涉与北京观众见面。

这次展出的173件展品,只是古蜀文明中的沧海一粟。因为文物是无价之宝,文物的安全问题始终排在首位,所以很多文物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来到北京。例如,很多文物出土时存在断裂、变形等病害,未经修复之前不适宜长途运输,导致部分文物无法展出,确实令人遗憾。不过我们会竭力寻找同类型的器物予以替代,以确保展览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就像原计划展出的8号坑出土的金面人头像,考虑到文物的安全运输问题,我们最终决定“派出”2号坑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来参展。

除了文物运输中的状况,在展览环节,为了更好地呈现和保护文物,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此次展出的青铜大面具出土于三星堆的3号坑,宽达131厘米,高达71厘米,是目前出土型制最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青铜面具。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面具的脸部与耳朵实际上是断开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国家级文物修复大师郭汉中老师设计了一个专门用于支撑大面具耳朵的展具,以确保将文物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同时也保证了文物的安全。

相信伴随技术的进步和保护措施的完善,未来,会有更多三星堆遗址的展品,“行走”四方,与世人对话。

【责任编辑:李丹萍】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让文化创意走入生活

中国青年报2024-07-16 06:52:41

青年过上“国潮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6 05:50:48

民族歌剧《彝红》10周年,95%演员来自凉山本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5 16:41:49

把长城“搬”进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18

马王堆里有没有神仙 考古手记藏着家族记忆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22

古文字在博物馆是怎么“活起来”的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6:36:18

这些年轻人在海南传承非遗|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4-07-12 09: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