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0年联动报道:上海⇄日喀则,珠峰脚下的接续“攀登”
上海路、上海广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江孜闵行中学……30年来,一批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从滨海之城来到珠峰脚下,接续奋斗、担当作为,在日喀则市留下了一串串深情印记,助力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1995年5月17日,上海首批援藏干部踏上了赴藏的万里征程,为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至今,共派出10批次、903名干部赴藏工作,写下一个个沪藏同心的援藏故事。”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说。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我现在就在上海,参加亚洲权威设计盛会‘设计上海’活动,展示我们的氆氇技艺。”记者联系日喀则牛羊绒制品“江孜工匠”格桑时,她告诉记者,“以前,我就窝在家里编织氆氇,还得担心怎么销售。现在,我们的产品很受欢迎,不愁销路啊!”
近年来,上海援藏引入“上海工匠”沙涓为日喀则牛羊绒制品提升技术附加值,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日喀则高端牛羊绒产业发展的“产业合作、技能培训、就业带动、交流宣推”的新路子。
30年来,上海援藏按照“中央要求、西藏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以“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为工作思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为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间绿荫蒙蒙,溪水潺潺而下。近年来,不少游客来到美景如画的亚东县庞达村,观赏边境小镇美景,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
庞达村是上海对口援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在上海方面的大力支持下,99户近452名群众从海拔4630米的山上搬迁到庞达,开启了新的生活。
“庞达高原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萝卜、西葫芦、上海青、西红柿、南瓜等20余种蔬菜,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有奔头,守边更有劲。”庞达村党支部书记拉巴平措说。
上海援藏依托进博会、藏博会、五五购物节、珠峰文化旅游节等重要活动开展主题招商,举办外贸企业圆桌会、意向企业午茶会,对接“头部”企业、“明星”企业。中核集团、京能集团、卓阳科技、日出东方等企业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洛子科技、奢派科技等一批供氧供暖企业已经在日喀则经开区落户。
2023年,成功组织举办了“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首航活动;
2024年,旅游包机跨过喜马拉雅山脉,将尼泊尔纳进了线路,打造了“上海—加德满都—日喀则”的跨境组合;
联合上海博物馆,研发“上海援藏×上海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并首次亮相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
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安排援藏资金68.9亿元,实施了2115个援藏项目。今年计划安排资金4.75亿元,实施项目80个。
为高原学子点亮梦想之光
“我要把‘村超’精神带回西藏,把珠峰精神留在‘村超’!”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学生旦增多吉在“村超”比赛上说。
近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足球队带着西藏非遗文化亮相2024年贵州“班超”球赛,备受关注,成为“村超”赛场上首支来自西藏的球队。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完善硬件设施、提高软件实力、引进先进理念,为西藏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今,学校已成为众多当地小学生的理想学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海教育援藏队伍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课题,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先发优势,倾情支援、持续发力,赋能西藏教育事业提质增效,将知识的种子和智慧的希望播撒在雪域高原。
“30年来,上海援藏从普及义务教育到提升素质教育,从硬件支援、教育扶贫到软件升级、人才培养,从分散、零星式教育援藏到‘组团式’教育援藏,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教育支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与担当。”上海市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小波告诉记者。
1995年,上海援藏针对当地资源短缺、办学条件差、校舍缺口大的情况,聚焦基础教育,将“希望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建设,投入1620.1万元,集中全力解决当地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难题,促进基础教育普及工作。
2004年始,上海市将目光投向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建设,第四批、第五批和第六批援藏干部接力奋斗,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分别创建了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成为西藏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第八批至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又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大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及对口5个县的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升级,积极开展社团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并引入素质教育新理念。
“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教师们坚守在珠峰脚下,点燃西藏教育蓬勃发展的薪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启动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上海市从教育队伍选派、双方对接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发力,提升教育援藏工作水平,为日喀则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党委书记达瓦次仁说。
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我在医院工作了30年。在上海援藏队伍的支援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取得成长发展,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30年来,上海援藏通过‘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共建,支援西藏当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还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让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医,更加便捷、舒心。”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达罗说。
1994年,第一批上海援藏医疗工作队在拉萨投资3600万元着手建设自治区传染病医院;与山东援藏医疗队联手改建日喀则卫生学校,正式建立地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第二批医疗援藏工作队投入2103万元,将42项“健康工程”建设作为本批次援藏工作的核心,使全地区地、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制度建设走上了正轨,进一步推动医疗保健的普惠化和便捷性。
自第四批援藏工作开始,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建设就成为了上海援藏医疗工作队的重点工作,十余年来的接续努力铺就了这所高原医院的“三甲路”。
第四批医疗援藏工作队在地区人民医院建设了高压氧舱和制氧厂;第五批医疗援藏工作队投入超1000万元,重点推动地区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建设;第六批医疗援藏工作队集中援建地区人民医院影像楼,并引进第一台超导核磁共振仪;第七批医疗援藏工作队聚焦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迁建,投入1.5亿元资金。
经过几批援藏干部的努力,2018年1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当地干部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逐渐成为医疗援藏的重心,也成为助推西藏医疗水平提升的关键。截至目前,上海选派了九批次190名医疗专家进藏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立足“输血变造血”理念,推广人才轮换、专家授课、师徒传帮带、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医疗帮扶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创新突破。近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第一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的公立医院。
如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实现从“创三甲”向“强三甲”的迈进、首创“以院包科”建设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建成五大多学科诊疗中心以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与18家县(区)中心医院签订协议打造“1+18”新型医联体模式等目标。经过沪藏两地多年的共同建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更好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笃行守初心,奋进新征程。新征程上,上海援藏工作将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加强交流合作,为推动日喀则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