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每年产生数亿部!“退役”手机如何“重新上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07月05日

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手机产量6.2亿台,同比增长10.6%,其中智能手机产量4.6亿台,同比增长12%。新手机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废旧手机存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6亿至7亿部废旧手机,今年上半年手机保有量超过30亿台。

这么多的旧手机,大家会选择送去回收点出售?还是自己保存?二手手机的价值如何评估?如何让废旧手机不再闲置?

数以亿计的废旧手机去了哪儿?

废旧手机数量庞大,数以亿计,因此有人甚至把二手手机市场称为“沉默的金矿”。那么,数以亿计的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真如同我们想象一般被回收了吗?


废旧手机循环利用好处有很多,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废旧手机的回收情况并不乐观。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估算,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和“以旧换新”渠道。这些闲置的废旧手机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如果随意丢弃更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今年以来,我国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现在,无论是线上和线下,消费者都可以用手中的废旧手机获得购买新机的补贴。在“以旧换新”行动的推动下,很多电商平台的手机销量都实现了翻倍增长,市场消费活力被激发的同时,废旧手机也有了正规回收渠道。


旧手机的价值如何评估?

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好奇:自己的手机想要拿去回收,应该如何评估价值?另外,选择购买二手手机的消费者也会担心,自己买的二手手机各项指标合格吗?会不会有什么质量问题?戳视频,跟记者去探访一下旧手机是如何回收的。

记者了解到,因为二手手机是非标产品,所以在流转过程中如何能准确评估价值成了一道难题。在北京的这家专业回收手机的门店里,记者看到一个专门测试二手手机的工具,只要插上这个工具,几秒钟就可以测出手机中的关键信息。

根据这个工具提供的测试报告,回收企业可以更准确地给出二手手机的评估价格。并且这个测试结果不仅提供给卖家,也会在二次销售的时候提供给买家,让买卖双方实现透明交易。

此外,正规回收企业会建议消费者当面进行手机信息清除,并且这些手机还会在专业质检工厂,进行更加严格的隐私清除和检测流程。此外消费者除了可以选择线下门店进行回收,还可以选择正规平台进行线上预约回收,或者通过“以旧换新”在购买新机的同时回收旧机,让专业人员上门进行回收服务。


怎样给二手手机做“体检”?

记者了解到,在门店进行检测后,被正式回收的二手手机,下一步会被发往质检工厂进行更细致检测,怎样给这些二手手机做“体检”?去质检流水线上看看。

在这家工厂,记者看到几百名质检人员正在流水线上检测二手手机,从外观到屏幕、从按钮到摄像头,质检人员要对每台手机进行70多项检测。对于购买者最担心的手机主板维修等隐性问题,在这里还有专门的检测设备。

记者看到在隐私清除环节,检测人员通过专用软件写入无效数据,进行内存的深度清除,确保隐私数据不被恢复。在这里每一台手机都有一个对应的条形码,里面为消费者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报告。国家推动以旧换新政策以来,这家工厂一天要检测1万多台二手手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


废旧手机二次流通有何好处?

在北京的这家二手手机店,记者看到:在这里不仅可以回收旧机还可以购置二手手机,其中很多二手手机成色和新机不相上下,价格却便宜了不少,店里有不少年轻人正在选购。

专家表示,这些二手手机流转到新用户手中,可以让手机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盘活利用了手机闲置资源。通过二手手机交易还可以实现碳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佟庆:每台二手手机交易平均可以带来23公斤二氧化碳的减排量,我国2023年二手手机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2.5亿台,可以实现5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

如何在旧手机里找“金矿”?

记者了解到,不具备使用价值的废旧手机,一样藏着“宝藏”。如何在旧手机里找“金矿”?一起去资源回收现场看看。

在武汉的这家资源回收企业里,记者看到,在生产线上只要输入手机型号,机械臂就可以自动进行松螺丝、拆屏幕和后壳,几秒钟就可以把手机拆解成零件,然后从中提取原材料。

记者了解到,这个工厂每个月可以处理9万台废旧手机,在这里每吨废旧手机可以提炼约200克黄金、2200克白银、100千克铜以及可再生材料等各类资源。

未来如何推进手机资源绿色循环?

让废旧手机不再闲置,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要求,而且现在很多手机生产企业,在研发时就考虑到了绿色循环。

比如有手机企业最新研发的产品,就选择天然硅矿石制造而成,生产过程中不会使用到有机溶剂和水,而且在二次回收时也会减少污染。

(总台央视记者 王颢一)


【责任编辑:胡庆章】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15

藏在群山里的国宝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39:58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45

青年范儿·文化场|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8 10:52:42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7 14: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