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马可·波罗诞辰770周年:对世界保持好奇是一种幸运

作者:许旸 来源:文汇网2024年07月05日

700多年前,17岁马可·波罗乘着贡多拉小舟,离开威尼斯的家,踏上前往中国的旅途。他一路跋涉,花了24年之久,凿通了一条东西对话的大道,让更多历史的真实被看见、对远方的向往被开启。如今,人们是否还拥有好奇和勇气,像马可·波罗一样,踏上未知的远途?

今年恰逢马可·波罗诞辰770周年、逝世700周年。日前,《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新书分享会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晓林、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段志强对谈分享。

马可·波罗以不凡旅程和深刻洞察,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璀璨星辰。他的足迹踏遍东方丝绸之路,将中国灿烂文明带回欧洲,为西方世界扫除地图上的东方迷雾;同时将西方文化知识传播至东方,促进了不同文明间交流融合。马可·波罗为何远行,成为一场持续的自我追问,并不断生产着意义。

视觉中国供图

段志强谈到,书里很多内容和观点颠覆了之前对马可·波罗的印象。“比如,以前一直以为马可·波罗说话比较爱夸大其词,就是爱吹牛的人,他甚至有个外号叫‘百万’,就是因为他说话特别爱用很大的数量词。书中提到其实马可·波罗是相当严谨的人,甚至当他发现《马可波罗行纪》稿中有夸张、渲染之处,还会删除,这跟我之前想象的马可·波罗完全不一样。”

马晓林坦言,通过写《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这本“小书”,得以把个人感受到的马可·波罗与大家分享。比如,“百万”是马可·波罗的绰号,意大利版《马可波罗行纪》书名就叫《百万》。长久以来,大家以为这个绰号与他一张口就是“百万”有关系。但经过学者研究发现,这个绰号并非他独有,而是家族共有的绰号,学者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们商人家族“百万”之称来自财富象征;另一种是,“百万”与某一地名可能有一定关系,但目前找不到确切说法。

“作为一个商人,语言能力很重要。丝绸之路上有那么多国家,要与各地人做生意,肯定要掌握多种语言。”马晓林谈到,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明确说过,他学过五种语言,但未明说是哪五种。其中,马可·波罗的母语是威尼斯语,确切地说,是意大利语的威尼斯方言。

“当时意大利并未统一标准语。而后来鲁思悌谦整理口述成书所用的语言又是另一种方言。不清楚他们二人在交流时使用哪种语言,可能说的是法语。在欧洲做生意,要能说法语。在丝绸之路上,从中东到东亚,流行的是波斯语。马可·波罗在来中国、见到忽必烈之前,历经三年半,除却在今甘肃张掖停留一年,其他两年半皆在波斯世界,波斯语定能熟练使用。他后来去往中国各地巡游之时,才接触到更多汉人,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学习一些汉语。”他如是分析。

在马晓林看来,这也体现马可·波罗可贵之处——他17岁离家,喜欢接受也容易张开胸怀接受新事物。马可·波罗带来的启示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接受新事物。他的性格、价值观是这一趟中国之行塑造出来的,也让他成为一生都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忽必烈也是同类人,马可·波罗见到忽必烈时,后者已是60岁老人,但对很多新事物依旧保持好奇。忽必烈会派马可·波罗去找听闻的好东西、寻有名的人,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是马可·波罗的幸运,而他将此记录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流传下来,也是读者的幸运。”

【责任编辑:李丹萍】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15

藏在群山里的国宝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39:58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45

青年范儿·文化场|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8 10:52:42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7 14: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