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以视觉文化提升美育育人成效

作者:张雁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8日

视觉文化是大学生面临的时代情境,海量的视觉信息既为大学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因充斥着肤浅化甚至价值扭曲的内容而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造成了挑战。在视觉文化情境中,大学美育要有清晰的育人途径,以美育为载体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以学科融合的方式推动大学美育的实施

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新文科是大学美育的宏观范畴,大学美育也需要符合新文科的发展方向。新文科的学科融合指向为大学美育提出了学科融合的要求。

在新文科建设和大学美育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如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艺术技能而轻视美育素养的现状,如何把艺术、科技、美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更为合理的融合和优化,就成为大学美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美育工作开展的目标,大学美育既需要基于学科融合进行学校美育的实施,更需要借助视觉文化情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所谓视觉审美素养,是指视觉文化情境中对优秀的视觉艺术以及典型的视觉形象的图像识读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视觉文化应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科融合和美育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跟国家要求,为大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训练和美育浸润。除了美育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尽可能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高校也需要多方面整合校内资源,不断实施大学美育创新,如很多高校都设有音乐、美术、文学等专业,整合各专业师资,在校内培育和开展跨学科的美育课程,是学科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美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以紧随时代的美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

在视觉文化情境中,借助视觉生产技术,进行更具当代审美特质的艺术生产与美育传播,是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和学校美育的新方向。

以新媒体艺术为例,新媒体艺术包含影像艺术、互动影像艺术、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等不同的创作类别,通常以当下最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多维度感官体验,借助影像技术手段,通过调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感官体验创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作品。这一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艺术形态,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经出现,就对传统架上绘画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也是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和大学审美教育需要回应的问题。新媒体艺术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国洛杉矶艺术学院等欧美国家的专业艺术院校开设,着重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全国专业艺术院校相继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或方向。如今,新媒体艺术是最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和现实情境的艺术形态,也最能够吸引大学生产生兴趣,是视觉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

现实情况是,新媒体艺术已经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本体的内部视野,对新媒体艺术的美育功能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新媒体艺术的课程体系囊括艺术课程与科学技术课程,追求以科学技术的手段呈现艺术的多种表达方式,其人才培养特点是强调艺术技能、科学思维、审美素养的综合发展。从新文科建设角度看,新媒体艺术典型地体现了学科融合的要求。从美育建设角度看,新媒体艺术因其“艺术—科技—美育”三位一体的优势而鲜明具有培养大学生视觉审美素养的功能。

此外,博物馆互动影像、5G技术、虚拟现实等科技创新手段都是视觉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它们即将成为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美育需要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紧随时代的美育课程,并在视觉文化的情境下培养大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

    引入社会美育资源提升大学美育的育人成效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然而,在大学美育实施过程中,社会美育资源与大学美育实施相互融入的力度明显不足,很多高校以及美育教师对如何将社会美育资源以及相关案例引入学校美育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无从下手。

2016年,“邂逅凡·高”在北京展出,凡·高的画作、信件以及凡·高过往生活的场景通过空间的设计和影像互动屏幕进行了重现;2017年,北京798艺术区的“花舞森林”展览利用电脑编程、传感器、投影、灯光、互动动画、音乐效果和玻璃组成的奇妙空间,带给观众震撼、奇妙的体验,引起轰动效应;2019年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3.0》将传统中国画与最新的科技相结合,利用4D影像等高新技术手段打造出宋代汴京城的场景,观众不仅是参观者,更是“画中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汴京城的热闹与繁华;2023年举办的“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在为期85天的展览中,吸引线下参观者超过60万人次,线上网络点击突破2.5亿人次,展览中赛博朋克、虚拟仿真、人机交互、影像互动等元素和手段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在这些引起轰动的公共艺术展演中,参观者人群中的大学生数量占据了绝对主流。

可以看出,社会美育资源非常丰富,这需要大学美育的实施主体善于将社会美育资源引入大学美育的育人环节。大学美育要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围墙”,让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戏院、剧场成为大学美育的社会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艺术、艺术乡建、地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工智能艺术等社会美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和课堂引入高校并服务大学美育教学,丰富大学美育的课程体系,拓展更为多样的美育体验方式,是新时代大学美育高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系山东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李丹萍】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15

藏在群山里的国宝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39:58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45

青年范儿·文化场|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8 10:52:42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7 14:25:39

原创歌曲《老屋下的山丘》感恩父亲的付出与奉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6 1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