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广西大学用思政课点燃青年学子奋斗激情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通讯员 廖子毓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6月23日

对于广西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苏林馨来说,中越边境588号界碑,在从前只是一个名称。但当她登顶红石山时,她意识到,这不仅是矗立在大家眼前的石碑,更是中国人民心中经久不灭的信仰。

近日,广西大学团委组织学校共青团专职干部,带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支教的第24-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代表共计45人,赴那坡县与团那坡县委联合开展“巡边路上话使命”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巡访588号界碑和祭扫那坡烈士陵园,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

如何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广西大学从延伸思政课的时间空间破题,在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丰富的育人资源,让学生在走近红色人物、重温红色历史、触摸发展蓝图的过程中,激发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青春激情。

在行走的思政课中震撼心灵

588号界碑被称作立在云端的界碑,位于那坡县百南乡红石山海拔1096米的绝壁之上,从山脚的停车平台到界碑落差达490多米,全程2.28公里,有1350多级台阶,其中建在悬崖上的部分是566级台阶。师生向上行进时,沿途经过悬崖、峭壁、陡坡和密林,一趟走下来,大家都汗如雨下。

“从天梯上往山脚下看是陡峭的悬崖峭壁,我虽然感到有些害怕,可想到修建道路的不易,边防战士巡碑的决心,心里有个声音促使我继续往上爬。”广西大学第26届研支团的成员韩芊芊表示,之前接触到的思政教育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交流,缺少身临其境的体验。

广西大学团委已连续三年开展巡访国界碑的活动。该校团委书记谢能重在588号界碑前对师生说,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激励学校专职团干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强化责任担当,锤炼过硬作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卫国戍边等领域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那坡县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国界线长206.5公里。那坡烈士陵园长眠着1000多名为国牺牲的战士。

烈士陵园的园长带着师生走进那坡烈士纪念馆,一一介绍这片土地上的英雄故事。烈士纪念墙上有的烈士只有名字,一张照片也未留下。“这些烈士大部分年纪都在二十岁出头,就为了保卫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这让我内心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广西大学第24届研支团成员徐钰媛感慨道。

“00后话百年”将镜头对准奋斗在一线的青年学子

除了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实境教学,广西大学还依托新媒体推出了思政教育课程——“00后话百年”系列理论宣讲精品课,组织大学生以青年的视角拍摄与党史、区情和榜样相关的短片,形成组织化学习、青年化阐释、网络化传播的大学生思政引领工作机制。这些课程中既有基层一线青年榜样的奋斗故事,也有世纪工程背后的圆梦密码,让大学生跳出校园看世界,学习榜样精神,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一开始,“00后话百年”系列理论宣讲精品课,注重发掘陈望道、李达等曾在广西大学任教、就读的与百年党史相关的校史人物奋斗故事,以及校园里的红色资源,希望通过理论宣讲的方式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后来,学校团委进一步延伸,把宣讲内容拓展到广西区情社情、新时代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投身广西建设,到基层建功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担当作为。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其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60%左右。如何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是广西在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团委围绕青年学子如何在广西蔗糖产业中施展抱负,推出有针对性的主题团课。

《奔赴甜蜜事业》这期课程走进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用镜头记录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大学生的工作状态和科研成就,讲述他们通过日复一日潜心研究,培育更多高糖高产的优良甘蔗品种,加快甘蔗加工工艺提档升级的奋斗故事。当学子们谈起在“甜蜜理想”驱动下作出“扎根八桂大地,用所学回报家乡”的人生选择时,格外掷地有声。

“‘00后话百年’系列理论宣讲精品课最终落脚点在于引领广大青年将‘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奋斗在校园内外、基层一线的身边榜样,引导00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负责节目制作的团委老师陈霄介绍,每期时长在5分钟左右,以其小而美、小而精的特点“出圈”。选取学生关注的主题,并通过青言青语讲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兴凤是思政课一线教师,她在上思政课时也会经常使用“00后话百年”系列理论宣讲精品课中的素材进行展示,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往往能收获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信息网络时代,技术迭代快,思政工作者不能总跟在同学们的后面走,而是应该引导鼓励广大00后青年用更鲜活的案例和事迹来感召同学、引领同学。”陈霄说。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李沛然】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15

藏在群山里的国宝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39:58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45

青年范儿·文化场|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8 10:52:42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7 14:25:39

原创歌曲《老屋下的山丘》感恩父亲的付出与奉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6 1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