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古韵新声大运河 浩荡奔腾向未来

作者:殷建光(河北冀州)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2024年06月23日

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穿越8个省市,传承保护利用,见证古韵焕发新生,其间35座城,大量珍贵国宝讲述着流传千百载的故事。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大运河,十年浩荡行,古韵新声大运河,浩荡奔腾向未来。

人间奇迹大运河,流淌岁月好时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人间奇迹,世界壮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河流,这是大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从此,大运河再神州大地浩荡启航;公元7世纪初,隋王朝先后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并整治疏通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通余杭,把长江、钱塘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元代,北京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从北京直通杭州构建出京杭大运河的基本形态,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运河形成7个河段,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在大运河申遗后的“新十年”里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芳华再现。昨日人间奇迹,赋能中华文明;今日世界盛景,闪烁东方智慧。

一条大运河串起城市明珠,孕育珍奇异宝。悠悠碧水,历史长河,串起城市明珠,哺育大运河畔无数的“国宝”。元代为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修建的北京澄清闸;燕赵慷慨,孕育独特艺术风格的磁州窑瓷器;中州大地,惠济桥历经千年风雨,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齐风鲁韵,光岳楼六百五十载岿然不动;通济渠泗县段石雕镇水神兽;淮扬佳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主人正是隋炀帝;淮安的战国木雕鼓车;苏州金砖御窑,600余年窑火未断;杭州富义仓,以仁致富,和则义达;孕育了唐荆川、李伯元、赵元任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的常州青果巷;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见证百年工商繁华的无锡清名桥;等等。大运千秋,国宝璀璨,照亮征程,奔腾不息。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今日澎湃,生机勃勃。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辛勤耕耘,十年砥砺奋进,十年一路繁花,大运河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载蝶变,再塑繁华,挥毫大运河新篇章。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文化旅游价值充分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水质变清风景如画,继往开来传古今,经世济民通天下。今天的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窗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成为生动解读“何以中国”的神奇密码。

“大”气生于神州,“运”行中华民族,“河”奔壮美未来。大运河是跨越时间维度、地理空间与文化荷载的超大体量遗产,水脉文脉相连,润泽中国,壮美世界。

【责任编辑:唐红】

当簪花成“网红”,别错过非遗的文化内核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15

藏在群山里的国宝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39:58

打破大数据禁锢,“打听式旅游”何以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4-06-21 06:41:45

青年范儿·文化场|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8 10:52:42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7 14:25:39

原创歌曲《老屋下的山丘》感恩父亲的付出与奉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6 1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