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中美青年感受科技创富之道

作者:李媛媛 王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6月18日

中美青年代表参加“探索大湾区科创生态的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圆桌论坛。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媛媛/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媛媛 记者 王梓)6月16日,十几名参加“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美国青年来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中国青年共同探讨大湾区科创生态的发展之路。这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据悉,“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

大湾区何以创造大财富?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5年多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软硬联通不断拓展,科创产业加速发展,青年英才齐聚共创。到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

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何以创造出如此可观的财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助理教授侯韵表达了看法:“首先,这里学术发展迅速,人才储备充足。”大湾区有诸多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多的高校正陆续在这里建立。

“这里的发展当然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战略性定位,比如一些合作框架。”侯韵表示。此外,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大湾区有70家独角兽企业上榜,相当于印度全国的独角兽上榜数量。在这里,只要有好的创业想法和原型,24小时之内就能找到大型制造商。“这里有超高的效率和巨大的创造力。”侯韵说,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众多高科技创业公司。

乔纳森·金斯堡是美国一家教育咨询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了解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后,他表示,大湾区的11个城市都发展得很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而政府的战略帮助它们“强强联手”。“这是非常全面、健康的发展计划,让这些城市更好地互相支持、协同发展,创造更多财富。”

中国大湾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既相似,也不同

美国旧金山湾区是加州仅次于洛杉矶的第二大都市区,是世界重要的科教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这里有惠普、英特尔、谷歌、苹果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以硅谷为中心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鹰君集团首席投资官张朝晖曾在旧金山湾区生活多年,在他看来,中国的大湾区在许多方面与旧金山湾区相似。拿深圳举例,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渔村,但现在,它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和旧金山非常相似。”张朝晖表示,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就像很多人才被吸引到旧金山一样。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美国的湾区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张朝晖说。旧金山湾区有多所知名大学,包括以培养计算机类和工商管理类人才著称的旧金山湾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大学不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与科技产业紧密联系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美国青年李森牧(Samuel Lipoff)是电子商务技术平台Vybes的联合创始人,他点出了两个湾区的不同。以中国的海底捞和采用机器人厨师的美国Creator公司为例,海底捞虽然使用机器人送餐,但需要人工切菜、装盘,机器人“没有取代人类,而是在为人类作补充”;而在Creator公司,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切面包、烤面包、加奶酪等流程。“中国大湾区的创新往往是渐进性、模块化的,比如将现有技术以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而美国湾区比较激进,会有很多颠覆性创新。” 

李森牧认为,两个湾区可以彼此学习互补。“我的公司从中国获得了很多灵感,经常采用现有的模块进行架构性创新。”

南沙:大湾区的发展沃土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指出,因为“一国两制”的背景,大湾区非常多元化。大湾区的11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和创业扶持政策,这种多样性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创业者需要考虑11个城市的不同政策,思考如何利用一个城市的资源和与其他城市的协同发展。”例如,位于佛山、东莞和深圳之间的公司有天然的“生态系统”,它能在佛山找到强大的技术合作伙伴,在东莞有制造基地,在深圳有销售分销渠道。

广州市南沙区就位于佛山、东莞和深圳之间。作为大湾区的“交通中心”,南沙成为一片吸引人才的沃土。“我来这里的时候,当地人口大约有70万。短短几年过去,现在它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卢志强说。

广东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邱珊珊见证了南沙巨大的变化。她说,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选择在南沙扎根,主要是因为南沙的政策好、交通便利。2023年以来,南沙区紧扣南沙城市发展定位新要求,把握《南沙方案》历史机遇,重点促进港口码头、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成。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总经济师李芳琪在2023年表示,将确保未来3到5年内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通过周边各大枢纽,便捷通往全国及世界各地。

从南沙去香港用不了1小时,跨城通勤也非常方便,金斯堡对此印象深刻。“我想去体验这条高铁路线。”他说。

此外,环境宜居、产业链不断优化升级等,也是南沙的魅力所在。“我在这里生活了5年。我相信,未来10年我还会在这里。”邱姗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迈克尔·费格斯是美国一家游戏公司和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参观了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地后,他被南沙深深吸引。这里不仅充满创新创意,还拥有将创意推向市场的设施和条件。

费格斯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他愿意在中国的大湾区开启创业旅程。

【责任编辑:王梓】

原创歌曲《老屋下的山丘》感恩父亲的付出与奉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6 11:28:05

原创歌曲《看,那星空》 展现博白青年风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16 12:00:00

老建筑讲新故事,“活起来”后“富起来”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07

传递祝福!2024高考加油曲来了

人民日报微博2024-06-07 11:10:37

回乡备战!广东人“扒龙舟”是认真的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52

毕业旅行不设限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9:32:50

王倦:范闲像英雄,但又是一个孤独的普通人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3:56

海南五指山 非遗有看点|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20:22:16

老外粉丝“催更”的《庆余年2》牛在哪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6 05: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