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美国兄妹来到广州 探访打破学科壁垒的大学实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 见习记者 国新冠
凯瑟琳·琼·格里格和约瑟夫·丹尼尔·格里格是居住在美国纽约州附近一个家庭的亲兄妹。今年6月,当30岁的妹妹凯瑟琳·琼·格里格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得知来自中国海南省青年联合会的邀约后,她就和学校商量,邀请自己曾经多次来过中国的哥哥约瑟夫·丹尼尔·格里格一起报名。
作为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凯瑟琳专注于商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她正在撰写几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期刊文章,强调创新实践和企业行动对社区福利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影响。
6月11日,参加2024年“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首批美国青年在港科大(广州)参观了红鸟工坊、计算媒体与艺术主题实验室及校园大脑等教学科研场所。
这次来到中国,凯瑟琳说自己非常高兴能够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参观。“这里和其他大学不同,学生的课程打破了原来院系之间的局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互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的大学。学校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开学,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融合学科大学。在这里,每位研究生将由至少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可能来自港科大、港科大(广州),也可能来自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乃至业界。
据了解,港科大(广州)的学术架构采用了一套独特的枢纽架构模式。2008年,港科大在原有的四大学院基础上,成立了跨学科课程事务处(IPO),并于2023年7月更名为跨学科学院(AIS),给各学院和学系提供一个不设学科界限的灵活平台,鼓励并支持校内教职员加强与业界的各类合作,共同开展新兴领域的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
此后,港科大(广州)则进一步提升跨学科平台的发展。以港科大各学院和跨学科学院为基础,组建四个连接多个学科的枢纽,每个枢纽均有多个以新兴领域为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学域,致力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及界限,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以发挥协同效应。
这次来到港科大(广州),凯瑟琳可以和中国青年进行全英文互动。她逐渐了解到,在这里读研究生,可以开展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并进行不同层次的协作,以找到学术研究的问题所在,并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是非常酷的学习方式!”在美国,凯瑟琳也认识很多中国留学生。“我认识的中国留学生都非常努力、勤奋,在学业上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她表示,在美国,各个不同的学院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不同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在港科大(广州),教师的办公室随机分配,不同枢纽、学域的老师可以随时交流,碰撞出科研的火花。
“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我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谈到梦想,凯瑟琳眼里有了更亮的光,“我希望可以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在港科大(广州),凯瑟琳注意到这里的建筑设计也考虑到了互相交流的需求,所有的连廊都是互通的,没有区分专业或是学院,就连老师的办公室都是互相连通的。在这里,即使是去茶水间都可以随时开展一场头脑风暴。
这是凯瑟琳第一次到访中国,在开通移动支付功能后,凯瑟琳就开始了在中国的“买买买”。“我喜欢那些颜色丰富的民间画,一口气买了好几幅。”
35岁的约瑟夫是他们这个大家庭的大哥,凯瑟琳排行老三,他们的家中两个兄弟两个姐妹,他们俩正好是长子和长女。
此行是约瑟夫第三次来到中国,他曾在北京和昆明各待过一年,还去过重庆。现在他是美国Clearwater Analytics公司财务数据助理,会说一些中文。“我上一次来中国是在2015年,这些年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科技方面,但是中国人的热情一直都没有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直都没变,我很高兴可以再次来到中国。”
而让约瑟夫此行印象很深的是,原来中国的南北方言可以有这么多的不同。“北京的儿化音,到南方就完全听不到了。”他还喜欢吃中国菜,以前在重庆生活过的约瑟夫很能吃辣,“我很爱吃辣”。
行走在美丽的港科大(广州)校园,约瑟夫注意到校园湖中的四只黑天鹅,当得知四只黑天鹅是由学校不同的区域“认领”,约瑟夫说,在美国的很多学校也有很多动物,比如很多大学都会用动物作为吉祥物。
约瑟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很高兴可以有参加这次中美交流活动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里,我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的知识,亲身体验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