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猜灯谜,带着中国节去留学
6月的欧洲,天气渐渐转暖,但还是少不了长袖长裤。我不由得想到,身在故乡的父母大概早已换上夏装、在家里打开空调、包起了香喷喷的粽子。此时此刻,距离我乘上离家留学的班机,已经过去了大半个年头。在这大半年里,陌生异国环境与繁重硕士学业的“混合双打”,让我在磕磕碰碰之间,学会了许多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下子长大不少。然而,有些东西是留学没法教给我的,包粽子的技巧,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几天之前,朋友突然问我,端午节前要不要到她租的房子一起包粽子,包好煮熟带到系所,分给导师和外国同学品尝。尽管我涨红了脸,百般推脱说自己没这本事,还是被她生拉硬拽,成了赶鸭子上架的“临时主厨”。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包粽子的动作干净利落,只需把糯米和馅料塞进粽叶,折叠几次,一只结实饱满、四角尖尖的粽子便能轻松成型。然而,当我真正上手尝试时,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纵然有朋友从旁指导,依然效率低下、糗态百出。好在朋友手巧,历时一个下午,我们终于包出了足够分给老师同学的数量。一直拖后腿的我,也是到这时才意识到:远游他乡时,掌握一门祖传的手艺是多么重要。
以前在国内时,和亲朋好友一起欢度传统节日,对我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一方面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也显得稀松平常。说出来不怕人笑,从小到大,我对传统节日最深的印象,就是与各个节令相对应的传统美食。元宵下汤圆、清明买青团、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至于一年当中最隆重的春节,则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在喜庆祥和、欢乐纷呈的氛围中,日子就这样一段一段地过去。传统节日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各个时节的美好愿望与内涵丰富的家国情怀,也像一个个时间之河上的信标,记录着我们在生活中留下的喜怒哀乐。
然而,出国之后,我突然感觉自己被抛出了熟悉的河流,进入了一片汪洋大海。中国传统节日所能唤起的回忆与情绪,也从小小的信标变成了明亮的灯塔。尽管在国外,这些节日不再附带任何假期,但它们在我心中的分量不减反增,甚至成了学习生活之间的一项重要期待。而我也在适应留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萌生出了把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给更多国际友人的想法。
我在国外度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中秋节,当时,我才刚刚安顿下来,完全没空策划节日怎么过。就在我忙得差点忘了中秋将至的当口,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团体贴心地送来了月饼和聚会邀请,让我顿时感受到一股暖意。聚会上,几个中国同学带来了相熟的外国朋友,大家一边在露台上喝酒赏月,一边聊得很是开心,完全没有文化上的隔阂。而这也启发了我,在外国过中国节,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自己过。
从大一开始,我就喜欢汉服。来到欧洲之后,我惊喜地发现,留学生队伍里的“同袍”还真不少。于是,我们一过完元旦就聚在一起,商量起了春节期间在学校周边组织“汉服拜年”的计划。一开始,大家多少有些畏缩,担心这样会不会太高调了,惹上麻烦。但是,对中华文化的骄傲与将要过年的兴奋叠加在一起,很快就让我们壮起了胆。策划期间,我与几名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谈起这件事,他们纷纷表达了赞许与支持,这让我更加确信: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而美好的事。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拜年计划,让不少外国人知道了“龙年”的寓意和念法,同时留下了许多美美的照片。后来,我们又如法炮制,在元宵节组织了外国人也能参与的英语猜灯谜,一时好不热闹。
说回端午,由于临近期末,大家都有很多任务要赶,我本来只想在系所贴出一张介绍端午节历史的海报了事。但朋友发来的邀请,让我觉得向国际友人发发粽子也不错。二十多年来,每到端午前后,我都要被家人包的粽子撑个肚歪。未离乡时,我抱怨过爸爸为什么不愿给粽子换换口味,也曾为了减肥把妈妈带到学校的粽子尽数分给舍友,但在这一刻,我无比怀念家里粽子的味道。当我试着模仿家人的动作,亲自包出自己第一个粽子时,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我不知道,当那些老师、同学吃到这些粽子时,能否体会到我们的感受。但没关系,只要他们觉得好吃、对端午节感兴趣,便足以让我们的努力得到慰劳。
夏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