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传递美和善,“丹心”如磐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2024年06月11日



他创立全国首个青年大学生法治宣讲团,发起省级双语特色模拟法庭,出版首部西藏班口述史《共进与赋能》,创立多民族团结公益组织,从央视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是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最年轻的副秘书长,当选为中国青年领袖峰会代表,担任西藏自治区青联委员,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被教育部、人民日报等联合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是我校首届“RONG聚法大”文化盛典暨第18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第一名,他叫丹臻群佩。


2019年本科毕业于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期间曾作为公派交换生赴台湾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学习,还曾作为欧盟法律与政治制度研究项目交流生赴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进行学术交流;2022年取得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生。


来自西藏的他,常常说自己是在党的光辉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藏族青年中的普通一员。在接受《中国青年》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如果想了解民族政策,不用查阅各种政策、规则,找个像我这样的少数民族青年,聊一下午成长故事就够了。”


存留时代记忆 促进民族团结



丹臻群佩始终将宣传民族团结当作一名青年党员的职责所在,2022年,他获得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作为获奖代表在主会场发言,并受邀参加新春团拜会。他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西藏,没有新西藏就没有今天的我。”



作为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奇迹和创举,2020年是西藏班(校)政策实行35周年。作为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和西藏班优秀毕业生,丹臻群佩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从十几万名毕业生中选取了来自西藏各地市、民族和行业的35名代表性毕业生的求学故事,最终出版了首部西藏班口述史《共进与赋能: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其导师白岩松亲自作序并鼎力推荐。


在这本书中,丹臻群佩创造性地以口述历史的方法挖掘、整理、宣传民族团结故事,从西藏班的视角折射出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他记录下几代西藏学子赴祖国各地求学、独立成长的奋斗故事,突出内地老师与西藏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几代毕业生中有人回到西藏成为乡村教师,有人在家乡做了基层公务员,有人返乡创业,也有人出国深造。从不懂一句汉语到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一笔一画写家书到线上视频通话,从固定的文化课到丰富的兴趣班,丹臻群佩记录下的更是一届届西藏班学子背后的时代印记,为历史留下珍贵材料。


在丹臻群佩看来,西藏班的学子日后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他们都在诠释着在西藏班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离开西藏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一个政策,一本通知书,十二三岁,二十多座城市,三十五年春秋,十几万人……西藏班的意义可能已经超过了‘异乡求学’本身,俨然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丹臻群佩把自己看作民族团结的一粒种子,认为“爱是最大的民族团结的公约数”。如今,他仍在思考如何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结合西藏的特色讲好并传播民族团结故事。他说:“石榴籽精神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一生坚守的信念。”


弘扬法治精神 坚定法治实践


随着依法治国的纵深推进,2016年,丹臻群佩带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假期时间在内地和民族地区进行法治调研,发现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不强、法治环境有待改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于是他下决心创立了“中国西藏青年法治宣讲团”并担任团长,团队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为宗旨。这是我国首个青年学生法治宣讲团,他也成为全国青年法治宣讲第一人。


宣讲团发起了 西藏自治区首届双语特色模拟法庭, 首场活动在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幕。模拟法庭开始前,丹臻群佩组织了团队成员到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法庭现场旁听庭审,然后将案件以情景剧的方式生动展现给基层农牧民群众和在校学生,演员由包括我校在内的知名法律院校的优秀大学生组成。从这时开始,团队连续多年举办了省级双语特色模拟法庭。


2017年8月,团队增设“大学生法律援助小组”,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给所有需要法律援助的老百姓提供免费咨询。



“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塔杰村,我们团队有一次入户宣讲‘党的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其中一家藏族大爷和老阿妈热情地招待我们,但他们全家只有在内地上高中的孙女懂普通话。幸好队员里有专门的藏汉双语普法讲解员。老大爷听了宣讲,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丹臻群佩回忆起一次法律援助的场景时感动不已。


团队还拥有一支由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律师、法学教授等组成的专业顾问团,他们积极学习和宣传法治思想,主动吸纳多个民族的青年成员,在基层一线进行公益普法,丹臻群佩本人还被评为国家“2011计划”中国司法文明指数“优秀调研员”,被授予“双语模拟法庭突出贡献奖”称号。2021年,他带领团队普法的事迹入选庆祝建党百年献礼纪录片《西藏 我们的故事》,并在央视播出。


荣登央视舞台 传播优秀文化


“我觉得青春最浪漫的事莫过于能够看到祖国蒸蒸日上;青年最浪漫的事情其实就是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正青春。”丹臻群佩这样说道。



2023年,丹臻群佩以选手身份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从上千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15强,也是全国15强中唯一少数民族选手,他沉稳大气,娓娓道来,撒贝宁评价称“丹臻见过了高山大川,到哪儿都如履平地”,即便参赛,他也不忘利用这个机会在央视推介西藏助农产品,讲述墨脱通路十周年巨变,在区内外取得热烈反响。同年,他又作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骨干赴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总书记“四下基层”第一站)实践锻炼,期间深入田间地头,撰写调研报告,贡献青年才智。


丹臻群佩的心里从小就孕育着一个公益梦,在法大期间他还创立了多民族团结公益组织“微笑西藏”大学生公益协会,团队于2016年在拉萨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成立,现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具有影响力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志愿组织之一,也是共青团拉萨市委员会青少年项目合作团队及拉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他还曾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中国(香港)首届两岸四地儿童论坛、中国青年领袖峰会、展望十三五”人民大会堂专场报告会、重庆市学联代表大会等,并同奥运冠军一同登上人民日报建党百年节目《信仰的力量》,讲述西藏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此外,他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国家体育馆观看建党百年文艺汇演《伟大征程》。


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博士生,丹臻群佩能够运用汉、藏、英三种语言开展研究和工作,认为在国际传播上更要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他表示,“年轻一代要把优秀的‘种子’撒在贫瘠的领域,让贫瘠的土地充满生机。在党的领导下,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前不久,丹臻群佩受邀主持中国文联、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晚会活动,又赶忙奔赴林芝市主持第二十一届林芝桃花节,期间驱车近八小时到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为墨脱文旅做宣传,并获聘为“中国墨脱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近期,他又连夜从北京飞往拉萨,又驱车匆匆赶往那曲市班戈县,同著名企业家俞敏洪一道站在海拔4700多米的圣象天门景区,为广大网友推介西藏美景。


丹臻群佩以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不懈努力,谱写着年轻一代高举爱国爱家旗帜,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故事,以自身实际行动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风采。就像他的名字“丹臻群佩”的寓意一样:继承和发扬一切有关美和善的事物。在过往人生将近四分之一的生命历程里,它也成了丹臻群佩的一种使命。

追梦二十多年,“丹心”——依旧在路上。

【责任编辑:曹竞】

老建筑讲新故事,“活起来”后“富起来”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07

传递祝福!2024高考加油曲来了

人民日报微博2024-06-07 11:10:37

回乡备战!广东人“扒龙舟”是认真的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4:52

毕业旅行不设限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9:32:50

王倦:范闲像英雄,但又是一个孤独的普通人

中国青年报2024-06-07 06:13:56

海南五指山 非遗有看点|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20:22:16

老外粉丝“催更”的《庆余年2》牛在哪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6 05:35:08

图知道 | 今日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5 09:26:28

青年范儿·文化场|下一站,横道河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6-03 2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