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如何将经典“读透”“读薄”

作者:许旸 来源:文汇报2024年05月24日

本报记者 许旸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典籍导读类图书在市场上也层出不穷。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将传统经典变成国人通识,助力经典滋养身心?


“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三辑)昨天在沪首发,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公司出版。丛书包括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著《四书通识》、湖南大学尹世尤教授著《〈孙子兵法〉通识》、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著《〈山海经〉通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刘鹏教授著《〈黄帝内经〉通识》、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著《〈水浒传〉通识》。


丛书每5种为一辑,目前已推出三辑15种图书。从第一辑“让经典成为通识”,第二辑“让经典融入身心”,到最新第三辑“凭经典打开格局”,这套丛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大部分。“通过编纂丛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化样貌,读经典也是打开视野、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华经典通识”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谈到,该丛书作者都是该领域卓有建树的一线学者,“放下身段”把经典深入浅出地普及给大众,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

视觉中国供图

大家写“小书”,变熟知为真知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华经典通识”丛书拟出版50种。大家写“小书”,丛书立足大众,致力于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于经典解读中,传授“真知”也传递人生智慧。历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形容,这套读物犹如桥梁、指南针和门径。


比如,大众多从影视改编作品熟悉《水浒传》,而对其文化背景和内在意蕴多有不知,如梁山水泊真有其地吗?水浒故事真有其事吗?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鲁智深不恪守清规戒律,为何还被赞为“佛”?吴兆路在《〈水浒传〉通识》中用通畅浅近的语言,解读《水浒传》历史原型、成书脉络等,从有的读者为何喜欢鲁莽的李逵而不喜欢忠义的宋江,到招安结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多视角分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丛书在立足经典文本的同时也旁征博引,广泛利用与其他经典文献的互证,还原出丰富历史景观。以《山海经》为例,这部上古奇书包罗万象,以山川地理为经纬,记述了植物、医药、矿产、神话、人物、方国等知识,头绪纷繁,在历史流传中,有种种解说、演绎或附会。沈海波教授精研多年,条分缕析,对围绕《山海经》的种种误解进行澄清。比如辨“钉灵国”马蹄人与欧洲的半人半马是两回事,辨“天毒国”非“天竺国”,辨“女娲七十变”为讹误等。对《山海经》中乐歌的分析,结合了《楚辞》《礼记》乃至卜辞中的记载,勾勒出其原始面貌。

跳出兵法和医学,读出不一样的经典视角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这套学术普及著作“未来有望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助力受众将经典‘读透’和‘读薄’”。读经典,打开求知的格局,正在于引导大众用交叉视角去理解文本。


比如,兵书《孙子兵法》揭示战争规律,奠基中国古典军事理论,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军事著作中独占鳌头,在全球也备受推崇。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部“古代第一兵书”却不主张打仗,反而主张慎战,乃至不战,积极倡导和平。


《〈孙子兵法〉通识》指出,孙武论兵但不囿于兵,而是立足于从大战略的视角观察战争。他能够跳出战争来论述战争,从哲学的高度,从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与军事的广泛联系中来宏观、整体地把握战争全局。而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孙子尚智重谋,把“上兵伐谋”作为达成作战目的的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其次是伐交,迫不得已时才是伐兵、攻城。在孙子看来,谋略上出奇制胜,外交上纵横捭阖同样可以达到使敌人受挫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这本质上是一种力争以和平方式实现战略目的的理性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平的热爱。就连兵书《孙子兵法》都曾警示: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择。”美籍教授潘维廉熟读《孙子兵法》后发现了这个秘密。


尹世尤谈到,《孙子兵法》主“和”不主战,与孙子经历密切相关。孙子胸怀大志,穷极半生研习兵法,所愿乃是天下太平无事,百姓黎民得享安康,而不是冤冤相报、战乱不止。然青年时目睹四姓之乱,首次体会到战乱争斗的血腥和残暴;及年长伐楚破郢时,更是目睹了士兵的滥杀无辜、伍子胥的掘坟鞭尸和楚王的穷兵黩武,孙子内心极度悲凉,愈发感到离自己著写兵书、出山施展抱负的初衷愈来愈远,于是最后设计逃离吴国,隐居山林,终老余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中医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而它的影响也不限于中医。在刘鹏看来,这部经典提供了现代医学之外,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另一种方式和智慧。《黄帝内经》所展现的宇宙观、生命观,应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命脉,如何以新思路、新视野、新学术高度解读经典并传递给大众,是出版人需思考的问题和职责担当。”“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策划人贾雪飞告诉记者,中华书局将持续深度挖掘学术资源,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责任编辑:李丹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古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2 19:42:45

图知道|阿勒泰火了,寻找更多“精神疗愈”之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3 06:00:00

非洲青年邂逅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8:36:50

在徐霞客出游地 这群大学生探访新农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9:05:17

图知道|AI一下,跟着雨果畅游巴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5:13

《三宝合尊》入藏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09:17:04

今天你cityread了吗?一起漫读城市发现读行之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8:07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长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2024-05-21 06:50:14

年轻人自创民乐新组合“阮族组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4:11:48

“读行侠”打卡影视剧名场面|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