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当AI遇上艺术

作者:田可新 乔博林 张格堃 来源:大众日报2024年05月23日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乔博林 张格堃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蓬勃向上之势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从连续对话到图像识别,从医疗诊断到交通管理……AI应用场景愈加多元。2018年由AI创作的肖像画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万美元售出;卢浮宫举办AI艺术展览,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研究者投身AI艺术的创作风潮,人工智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

科技与艺术的微妙火花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和艺术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AI为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方式,通过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艺术家们可以创作逼真的图像,并利用这些图像进行实验性创作。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也为艺术品的创作、展示、销售、收藏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艺术市场发展进步。

视觉中国供图

日前,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画龙点睛”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展暨《塗龙季》第三季展览在山东美术馆开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艺术与科技交相辉映的视觉盛会。

本次展览会聚668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独立设计师、高校教师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才俊,共呈现了3000余件艺术作品。不同于传统艺术展,此次展出涵盖人工智能生成图像、3D打印雕塑、影像装置、实验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广泛探索和前沿实践。《“龙”系列》雕塑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的高度融合,运用传统皮影的元素,在AIGC技术的加持下,观众扫码即可在手机上看到卡通形象,体验感极佳;《0+LONG》借助宇宙总质量为零的假设理论,运用数字雕塑的方式,在软件平台上运行,为大众呈现变幻无穷的神秘场景;《共生》《云宋算法》等作品,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释放出的强大创造力和广阔想象空间,将艺术的可视化和生动性提升至另一个高度……超脱现实的束缚,营造出科技感的空间,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光帅说,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生成艺术为主题的展览,艺术设计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我国人工智能艺术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力实践。”策展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认为,展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的表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生动诠释,科技与艺术交汇碰撞,激发出微妙火花。

AI与创作的强强联合

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和创作能力正逐步渗透艺术领域,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今年年初,山东新年文艺晚会音乐专场就为现场观众奉上了别具一格的演出,音乐会中9首曲目由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团队制作而成。其中交响乐《千里江山图》利用AI技术将北宋画师王希孟的传世名作进行视觉化呈现,文人墨客笔下的大好河山通过数字技术变得生动立体;AI新琴歌《祝福》改变传统琴歌的演绎方式,让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虚拟歌手成为演唱者,与古琴演奏家共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根据“祝福”这一主题而生成的中文现代诗为歌词,加入脑电情感计算技术,使作曲家的脑电信号多层次参与到音乐中。传承传统与展望未来并举的AI新琴歌,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体验。

在音乐大模型赛道,昆仑万维发布的天工SkyMusic作为国内首款且目前唯一公开的AI音乐生成大模型,率先攻克了音频路线+人声情感表达的难关,打破了以往AI音乐生成仅作为BGM或符号的局限,实现了人声歌唱,情感传达以及多风格音乐创作的精准模拟和创造性演绎。不仅能高度模拟真实人声,天工SkyMusic还可以呈现出发音无比清晰、可理解度极高的音乐作品,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同时天工SkyMusic通过对目前最大的、包含了2000万首歌曲音乐数据集的深度学习,还能生动再现粤语、四川话等中文方言,并利用方言演唱歌曲。它在中文音乐生成上表现出的强大实力进一步拓宽了音乐产业的价值链条,吸引其他行业的人才涌入音乐行业,加速音乐产业与音乐创作生态的变革。

在综艺领域,湖南广电推出首个AI导演“爱芒AIM”,在综艺《我们仨》中与常驻嘉宾携手合作。“爱芒AIM”不仅承担节目旁白、活动行程策划的角色,还在录制过程中展现强大的实时对话、视频剪辑能力,“AI+综艺”强强联合,开启内容共创新篇章。

诸多成功案例已说明,AI在艺术圈的爆火并非偶然,应该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对抗网络技术,AI创作不仅能够加快创作过程,简化传统艺术创作中繁琐的步骤,还能通过学习训练保证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AI可以分析艺术市场的趋势和用户偏好,为艺术创作和营销宣传指明方向,这种强大的市场洞察力为艺术家与大众之间建立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

艺术的推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歌群表示,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深入思考如何将新意融入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推进文化两创,离不开对传统内容的继承以及对传播手段的创新。”

“编码创作”仍需警惕

诚然,AI技术的崛起为艺术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但也要看到,作为新兴的技术,AI创作仍存在诸多缺陷隐患,需要社会增强警觉意识。

首先,模式化的创作在加快产出速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艺术创作中尤为忌讳的同质化与伪个性化。由于AI创作运行逻辑的标准化,可能会带来艺术作品风格千篇一律的问题,削弱艺术的创新性,破坏原有的创作生态。

其次,AI创作可能存在侵权问题,由于原创性和独创性的难以界定,有可能引起版权纠纷和知识产权争议。第三,AI创作可能引发伦理争议,由于算法黑箱特性和决策的不透明性,艺术作品可能带有伦理道德风险,例如虚拟人物项目“Uncanny Valley”展示由AI生成的数字人物,其高度逼真性引发了社会对虚拟人物在媒体和娱乐产业中可能引发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担忧。

作为新兴的技术,AI创作有助于开阔创作思路,推进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但艺术作品的背后是创作者夜以继日的灵感沉淀,过分追逐技术的炫酷华丽而忽略艺术本身的内容传达,会陷入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技术陷阱。AI赋能艺术创作,旨在深度融合,要求艺术工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AI,接受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AI创作正以惊人的方式改变艺术的格局,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活力。面对AI创作,应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也要尊重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追求深层次的内容表达,将技术赋能艺术,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让艺术搭上AI的快车。

【责任编辑:李丹萍】

非洲青年邂逅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8:36:50

在徐霞客出游地 这群大学生探访新农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9:05:17

图知道|AI一下,跟着雨果畅游巴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5:13

《三宝合尊》入藏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09:17:04

今天你cityread了吗?一起漫读城市发现读行之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8:07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长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2024-05-21 06:50:14

年轻人自创民乐新组合“阮族组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4:11:48

“读行侠”打卡影视剧名场面|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1:47:50

“北京cityread”圈粉年轻人:人人都是“读行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6:50:09

小满时节话蚕桑,汉服之美邀您赏|我的节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