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温暖的baobao

小龙虾火了 兄弟归乡遥控无人机养虾

作者:江淑琪 王海涵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5月23日

赵保昂在整理捕捞龙虾所使用的地笼。受访者供图

5月中旬,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五淮村的家庭农场一片生机勃勃,三五成群的白鹭从附近淮河水系飞来,与这里连片的稻虾塘“亲密接触”。岸边,农场负责人、90后赵保昂和工人用地笼捕捞小龙虾,随后,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运往蚌埠的网红美食街区,成为年轻人打卡必点的特色美食。

“蚌埠小龙虾”是当地美食金字招牌。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诞生了第一批经营者,远近闻名的“蚂虾街”成为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截至2022年,蚌埠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2.73万亩。随着市场和品牌推广,美食、演艺、消费、文旅等活动为蚌埠小龙虾产业加持赋能,也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从事小龙虾养殖。

赵保昂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安徽一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后,做过房产和车辆销售,也在物流、餐饮行业打拼过,却总是觉得迷茫。也正是那段时间,从父辈讲述和亲身观察中,他看到了家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量土地闲置,老年人精力有限,无法顾及耕种。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长在农村,学习之余没少帮父母干农活儿,对农村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我也上网浏览大学生返乡创业事迹,了解到一些农业领域的创业扶持政策。”他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崇尚高质量生活,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017年,在家人鼓励和政府号召下,他返乡流转了800亩土地,分季节种上小麦、玉米、黄豆和水稻。他形容,“没钱请工人,都是家人帮忙种植,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技术有限、产量低,每亩农田利润才1000多元,好在政府部门给予农药和肥料补贴、支持,才勉强维持生计。

2017年,当地推广稻虾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赵保昂也在家庭农场里“尝起了鲜”。他一方面开垦虾塘,前往蚌埠、常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技术与市场,另一方面邀请志同道合的小龙虾养殖能手成立“稻虾综合种养战队”,建立小型试验室,专门进行虾幼苗种培育,为大田投放虾苗提供保证。

到了4月和5月,赵保昂更是每天凌晨4点起床捕虾,风吹日晒,毫无怨言。但缺乏经验的他还是“两眼一抹黑”,有一年亩产小龙虾只有100余斤,并出现大面积死亡。

他请来专家请教对策。原来,是饲料过量投放破坏了水质。这些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校老师、蚌埠市基层的养殖技术员都曾来过赵保昂的家庭农场,安徽省农科院还在此建立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通过高科技设备进行对照实验,研究小龙虾的生长周期、习性、环境等,实现精细化养殖。

赵保昂在养殖方面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一年的忙碌起始于3月,先灌水、种水草和投放虾苗,再到四五月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6月中旬播种水稻,11月水稻收割,还要抽空考察市场、检测指标、改善水质……一年四季循环轮替,现代农业种植与管理的蓝图在小农场里铺开。

同时,为了优化土地使用,赵保昂还对稻虾共生田地进行了布局规划。比如,根据虾类生长习性,利用田间地头闲置的水沟培育小龙虾爱吃的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水草,提高稻虾种养科学化水平。

目前,家庭农场小龙虾塘扩建至6000亩, 亩产近300斤,每年30%的产品输送给本土餐饮市场。“前几年吃了不少苦,机械化作业也不够先进,我们乘坐小船在环形沟里投放饲料,现在用上了无人机,一天投放饲料上千亩。”赵保昂说。

家庭农场的发展也促进本地就业。捕虾季农忙时,临时用工超过100人。自农场开场以来,通过劳务输入带动3500余户村民提高了收入。2023年,农场临时工和合同制工人工资支出130万元。

克服了养殖技术难题,赵保昂又被青年人才问题所困扰,他曾为一位年轻人开出每月8000元的薪资待遇,对方仍因吃不了苦而离职。但在他看来,返乡创业养小龙虾的年轻人总体在不断增多。

2022年,赵保昂的00后堂弟赵涵退伍回乡,看到堂哥的养殖事业红火,他在附近的新城村承包了1000余亩田地,也养起小龙虾。赵保昂经常向弟弟传授虾苗投放量、饲料投放、水质改善用药等技术知识,并商量下一步尝试直播业态。

二人将田地划分为若干综合种养单元,形成与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技术模式。赵保昂也嘱咐弟弟,要将发展重点放在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上,打造集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这些年,蚌埠市、区两级共青团组织在项目宣传、协调设施、对接资源、申报荣誉等方面给予赵保昂等返乡青年帮助和扶持。赵保昂的家庭农场获评第六批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他也收获蚌埠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蚌埠市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赵保昂和赵涵都感慨,回乡村发展大有可为。家乡小龙虾产业不断“出圈”,也为年轻新农人干事创业提振信心,养殖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家乡特色产业。

江淑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蕾,程璨】

非洲青年邂逅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8:36:50

在徐霞客出游地 这群大学生探访新农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9:05:17

图知道|AI一下,跟着雨果畅游巴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5:13

《三宝合尊》入藏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09:17:04

今天你cityread了吗?一起漫读城市发现读行之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8:07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长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2024-05-21 06:50:14

年轻人自创民乐新组合“阮族组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4:11:48

“读行侠”打卡影视剧名场面|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1:47:50

“北京cityread”圈粉年轻人:人人都是“读行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6:50:09

小满时节话蚕桑,汉服之美邀您赏|我的节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