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

来源:央视一套2024年05月22日

2021年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院士逝世

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

今天,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

国士已去,精神长存

缅怀袁老

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

研究、应用与推广

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

1949年,19岁的他考入西南农学院

将农业视为终生的奋斗方向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

意外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

深受启发

从此走上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


从1964年开始

袁隆平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

自1976年起

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

得以大幅度提高

当年,在听袁隆平讲述

年轻时看到的饥饿场面之后

主持人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

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老认真地重复了两遍答案: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

杂交水稻研究事业

收获的无数荣誉和奖励

也是他一生耕耘的见证


袁隆平的两个梦

被不断书写出新的续集

“我一直有两个梦

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

第二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如今,袁隆平的这两个梦

被不断书写出新的续集

“山上种谷子、山下种水稻”

成为现实


“山上要种杂交谷子,山下要种杂交水稻,

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就安全了”

“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透露

2021年袁隆平院士曾与他交流过

“山上种谷子、山下种水稻”的想法

可惜这个计划因袁老去世而遗憾搁置

但好消息是

如今,杂交谷子已经在

袁老试验杂交水稻的地里

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曾和袁老并肩作战的他们

正在钻研“再生稻”


“再生稻”是水稻家族的新成员

拥有“超能力”

同一株水稻收割后还能重新抽穗结果

这颠覆了栽培稻只能收割一次的生物极限

研究这项技术的李建武

曾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的一员

中国杂交水稻

帮助马达加斯加人民自给自足

为帮助马达加斯加提高粮食产量

袁隆平的团队对当地农民进行田间教学

同时把现代农业的思维和方式

带到马达加斯加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

在马达加斯加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马达加斯加人民通过种植杂交水稻

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不仅如此

目前,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美国、巴西等国也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中国杂交水稻

正在造福世界人民


网友:

袁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吃饭

袁隆平曾说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的精神也影响着无数青年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

“袁爷爷放心吧,我们会好好吃饭的!”

“有人一直记得您,您就一直在”

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稻花深处

皆有对袁老的怀念

🌾🌾🌾

【责任编辑:张胶】

非洲青年邂逅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8:36:50

在徐霞客出游地 这群大学生探访新农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9:05:17

图知道|AI一下,跟着雨果畅游巴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5:13

《三宝合尊》入藏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09:17:04

今天你cityread了吗?一起漫读城市发现读行之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1 11:08:07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长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2024-05-21 06:50:14

年轻人自创民乐新组合“阮族组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4:11:48

“读行侠”打卡影视剧名场面|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1:47:50

“北京cityread”圈粉年轻人:人人都是“读行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20 16:50:09

小满时节话蚕桑,汉服之美邀您赏|我的节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19 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