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河南共青团示范团课|红旗渠精神永在 唯奋斗者永恒

来源:团安阳市委2024年05月08日

开栏语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抓好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提升“豫青大课堂”网络引领实效,不断增强基层团支部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将持续制作推出“河南共青团示范团课”,为全省各基层团支部开展组织化学习提供内容。

希望各基层团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示范团课内容有效融入“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活动等团内组织教育中,推进团支部理论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前言

各位共青团员们,大家好!

提到“渠”,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田间地头那些百十米长,两三尺宽,蜿蜒曲折的小水渠。而在河南林州,60多年前,人们修建了这样的一条渠,它宽8米,高4.5米,全长1500公里,有的人说它不像是一条渠,更像是一条河,一条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间开凿出来的“人工天河”,它就是被很多外国友人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红旗渠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那么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起到红旗渠上走一走,看一看。

很多青年朋友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山高路远、工程浩大,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三年困难时期条件那么艰苦,凭什么就敢上马修建红旗渠?跨省调水、劈山造渠不容易,林县人民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为什么就能够修成红旗渠?

“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三个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

河南青年讲师团成员、红旗渠干部学院团委书记:张晨

报送单位:共青团安阳市委、红旗渠干部学院

★三问修渠★

“人工天河”的壮丽史诗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过去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沟壑纵横、土薄石厚、水源稀缺。从1436年,也就是明正统元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年次,大旱绝收30多年次,“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这种情况发生了5次之多。红旗渠修建前,林县的耕地面积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干旱缺水留给林县人的就是这样一幅幅悲惨的历史图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26岁的杨贵同志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看到林县百姓因为缺水生活过的异常艰难,痛心不已,在一次会议上杨贵书记动情地说道:“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看着几十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挑水吃而无动于衷!修渠引水事关林县百姓福祉,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什么样的压力,都必须给人民一个交待!”

所以,为什么要修红旗渠?答案就是:为了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据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做报告时提到“人民”105次,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人民”两个字出现了177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到了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960年,红旗渠动工之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共和国最困难的时间节点,据统计,原本第一批分配上去修渠的是2.2万人,实际上上去修渠的民工达到3.7万人,这么多人一下子涌到太行山上,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吃和住的问题。吃的问题好解决,林县有3000万斤的储备粮,而且要求上来的民工自带粮食和工具,住的问题怎么办?沿渠线的山西老百姓发扬着友爱的精神,给我们提供了230多间住房,但是面对数万名民工,这些显然是不够用的,剩下的民工们住山崖、宿石缝,有的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几块篷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三个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人们的大伙房。照片上这个地方叫做虎口崖,白天民工们在这个地方挥锤打钎,晚上绳子一拦,铺盖卷一铺,头朝里脚朝外夜宿山崖。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开始动工的,正月都还没有出,天气非常寒冷,山里的温度达到零下一二十度,滴水成冰,夏天的时候蚊虫肆虐,叮咬得厉害,民工们有的晚上正睡觉呢,从被窝里就揪出一条蛇来。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民工们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

红旗渠建设者们吃住在山洞,有时候甚至以蓝天为被、大地为床,露营在山野。

1960年的中国,内部经济积累极其不足,外部也正在承受偿还外债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饿了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林县人民摄取最低的热量,却释放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有这样一组数据:红旗渠修渠十年,总投资6865.64万元,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投资总数的85.06%。可以说林县人民是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

红旗渠建设工地上,处处都有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奋战的场景。

所以,为什么敢修红旗渠?答案就是:我们有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今的中国青年,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前辈们通过吃苦奋斗为青年一代赢得安逸的成长环境,年轻人同样需要吃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与希望。也许不同时代的“苦”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人们面对困难时那种精神状态应该是一致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那样,“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修建中的夺丰渡槽,红旗渠上150多座渡槽就是这样建设起来的,一筐筐土、一方方石、一根根柱,全靠劳动人民的一双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思考:林县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千百年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难道没有想过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来改变这里的面貌吗?其实我们最早修渠引水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修建了天平渠,明朝修建了谢公渠,清朝修建了7条引水渠。全长9公里、宽不足一尺的谢公渠,解决了当地十几个村庄的用水问题。老百姓感动不已,为修渠的知县谢思聪修建了一个祠堂叫谢公祠,从明朝万历二十年到现在,这座祠堂香火不断,可以说谁的心中装着百姓,百姓将永远记得谁。但在封建统治下,像谢思聪这样能够一心为民的官僚寥寥无几,人民朝不保夕,只求苟活,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处于被分割被压抑的状态,犹如一盘散沙,更不敢奢谈远大理想,吃水难题一直都没能解决。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群众的状态,人民群众也第一次被真正武装、组织起来。

1944年,林县全境解放。党组织带领着林县人民开始同不屈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建成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大大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有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1959年底,全县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饮水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24万亩达到了20.1万亩,这就是变化!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看两封信。左边这封是1960年1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就林县《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给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右边这封信是1960年2月3日,山西省委给我们的一封复信,在信的最后一段这样说:山西己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从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引水,按此设计。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封信的时间节点。1960年1月27号是乙亥年的腊月二十九,那年没有三十儿,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1960年2月3日是正月初七,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大家可以算一下,从1月27号到2月3号,不到一周的时间,一个跨农户、跨村落、跨县域、跨省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就能协调的如此顺利和成功。我们可以去思考下为什么?我想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协调工作没有推诿扯皮,没有议而不决,而是讲政治顾大局,一切从人民的利益而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所以,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答案就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人民就有了主心骨,人民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的必要条件。

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浊漳河水终于引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1966年,一、二、三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三条干渠通水后,林县人民又继续完成支渠配套工程,这是一、二、三干渠建成后的通水典礼。

★时代传承★

穿越时空的青春誓言

我的身后就是红旗渠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宽6.2米,高5米,是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这里的石质非常坚硬,一锤子砸下去只能砸出个小白点,当年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工地团委从全县选调出300名青壮年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吃野菜喝河水,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奋战了一年零五个月才凿通了隧洞,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了纪念他们,这个洞就命名为了青年洞。

修建完工后的青年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忆往昔,红旗渠修建的时候,县委书记杨贵32岁,工地技术员吴祖太27岁,除险英雄任羊成31岁,“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17岁……在那个年代,他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甚至流血牺牲才铸就了红旗渠的伟岸,而一代代年轻人也接过先辈的旗帜,让红旗渠精神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林县的能工巧匠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和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林州的建筑品牌在全国声名鹊起,打开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90年代,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资金和项目返乡再创业,成就了“十万大军富太行”的佳话。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也正在谱写着自然山水、经济社会、文明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太行”的华丽篇章。

看今天,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放眼当今的中国,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刻,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沿。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从过去到现在,一代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展现出了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红旗渠精神“不认命、不服输”的品格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选择社会主义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都需要发挥其“敢于战天斗地”的精气神,像一代代先辈一样,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成为自己的青春誓言。

★青春启示★

在心中树起一面红旗

“红旗渠”的命名,包含着“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意义。共产党人曾高高地举着红旗,战胜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靠的就是红旗领路。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是要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义无反顾地朝着红旗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在红旗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广大青年要积极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红旗渠精神里汲取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绽放自己的青春之花。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选择。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写照。广大青年只有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中,才能干大事、成大业,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丰碑上。要从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解决“敢干”的思想问题,从红旗渠修建的故事中解决“会干”的问题,树立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增强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务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党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红旗渠是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要坚决摒弃骄娇二气,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新时代新征程宏伟蓝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启示着我们一切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年轻一代,我们生逢盛世,不可辜负。奋斗的红旗永不褪色,指引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力谱写“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青春答卷。

供稿、图片来源:团安阳市委

有书相伴

中国青年报2024-05-06 09:04:59

《武韵峨眉》绽放青春十八般武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4 20:16:31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发布五四青春特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4 20:11:28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文原来这么美

中国青年报2024-04-30 08:01:13

好书共赏 17所高校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9 12:29:44

近九成受访青年喜欢读书,多元化阅读体验各有所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9 06: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