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一个“笨方法”,一声“刘爷爷”,一段快活的数学人生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05月04日


“数十年孜孜进学,攻坚克难情仍系;二十载躬耕华园,教书育人志不移”,正所谓“π值无穷,数学无界;比值恒定,丹心不改”。对年近古稀的华南理工教授刘正荣而言,“笨办法”“数学人生”“刘爷爷”这三个词,既是其身上鲜明的特色标签,也是与数学打交道数十年的真实写照。



个人简介



刘正荣, 男,彝族,1955年生,1979年2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4年2月至1995年3月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在美国西北大学访问,2002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79年3月至2004年4月在云南大学任教,2004年5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曾担任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常微分方程方向学术带头人,是广东省精品课程《数学分析》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常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的定性分析与计算,曾连续获得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获1997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第三届教学名师、2011年本科教学优秀教师“南光奖”、2014年广东省第七届教学名师、2018年南光卓越教学奖。




用 “踏实努力的笨办法”从倒数到前列




1955年11月,刘正荣出生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小学附设初中班的老师。由于乡村学校师资匮乏,他曾一个人负责了班上所有科目的教学。1975年,按照当时的大学招生政策规定,他进入北京大学数学与力学系学习,由此开启了一段艰辛却坚实的求学之路。


入学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他之前未离开过家乡,普通话基础不牢,听起课来十分吃力,各种考试成绩一度班级倒数第一,甚至还有了被劝退的风险。班主任在了解到这位来自祖国边陲的“刘同学”的语言困难后,及时帮他向学校说明了情况。当时的高等代数老师丁石孙(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也积极予以支招:“听不懂的话,你可以自己读书,读不懂的话,就动笔抄书,在抄写的过程中理解。”


对于老师的话,他听进去了。大学期间的寒暑假,由于经济条件及学习压力的原因,他都选择留校学习,并坚持用抄写的“笨办法”来奋力追赶。开学后,即便是在每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日里,他亦在图书馆不停地读书、抄写。在“笨鸟先飞”的踏实努力下,进入第二学期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起色。此后的若干个学期及其寒暑假,这种“笨办法”的使用从未间断,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他最终迎头赶上,并以班级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从北京大学毕业。


刘正荣在办公室工作


大学毕业后,应家乡对高学历人才的召唤,刘正荣回到云南大学数学系任教。尽管已经从学生身份转换为教师角色,但“笨办法”的学习从未在他身上中断过,得益于这种“笨办法”的坚持,他先后在工作之余完成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攻读,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还受邀赴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各1年的学术访问。


持续数年的求学征途上,刘正荣始终以一种略显笨拙却扎实的方式面对求知路上的困难,而那种以“踏实努力、踏实付出、踏实做人”为核心的所谓“笨办法”,亦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心底并蔓延至工作和生活领域,铺成为他“数学人生”的底色。





以“踏实付出的笨办法”交出丹心答卷




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的有机结合体,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教师要以大爱之心,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学生心目中成功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刘正荣始终认为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普通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启迪,卓越的教师在示范。


2004年,刘正荣被引进到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系任教。此后几年,数学系从理学院分离出来独立成院,刘正荣作为常微分方程方向学科带头人,为了和同事们一起建设好这个学科,“如何让科研更好促进学科发展,如何让教学更好体现学科发展”成了摆在刘正荣面前的棘手难题。这个时候,浸润在刘正荣骨子里的“笨办法”又在不经意中显露了出来。


在科研的“笨办法”坚守上,办公室的灯显然是最好见证。长期相识的同事都知道,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清晨第一个亮起,也是夜晚最后一个熄灭。终于,在数不清的熬更守夜后,刘正荣与同事们一道取得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并将《数学分析》打造成了省级精品课,有效支撑了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华南理工乃至全国都较有影响的学术阵地。尤其刘正荣自己,更是创造了连续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间断支持的记录。这一创举至今仍持久地激励着学院的年轻人。


在教学的“笨办法”延续上,提前半小时到课室已成习惯。每次八点上课的早晨,7点半左右,刘正荣便会风雨无阻地提前来到教室,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把课上要讲授的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讲台下,座位上陆续有学生坐好,拿出笔和纸,快速的思考、论证黑板上的问题。


对于这个长期保持的习惯,刘正荣说:“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提前进入状态,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真正跟上节奏”。无数个“半小时”,认真严谨的板书,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每一届的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位“刘老师”,也爱上了数学课。


刘正荣教授坚持每次课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板书


“数学重在推导,板书可以更好的展现推导。”多年来,刘正荣一直坚持板书教学,从而让学生跟随思维、融入课堂,真正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每一步推导。不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目前不断更新的多媒体教学,在他眼中,都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着想,让学生能够听懂才是根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只有铸牢真纯的仁爱之心,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本分、回归本位。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求真务实,力求创新。教师热爱教育,心有学生、敬业爱岗,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刘正荣长期教育实践的感悟和坚守。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课上,当一张名片从袋子里被随机抽出,便会有一名同学走到黑板前,开始书写课前问题的解答。这样的点名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感到公平”,而放回式的抽样方法则“可以让他们不会想着自己不再被抽到而懈怠”。如若遇到解题“卡壳”,则会有下一张名片被抽出,被点到的同学也随之继续上台进行解答或站起来讲评,随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完善。这样以问题驱动、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刘正荣认为“不会浪费太多时间,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并能激励他们的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既不带讲稿、也不照书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讲课风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每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他总能收获学生满满的赞誉,并荣获广东省教学名师殊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华工20年的教学生涯中,刘正荣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而他自己,也从过去学生口中的“刘老师”成为了现在00后学生喜爱的“刘爷爷”。现今,每每走在华工的校园里,不时会有学生们 “刘爷爷!”的招呼声音亲切响起。





以“踏实做人的笨办法”共度快活时光




无论是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生活”里,还是在与亲人相处的“家庭生活”中,刘正荣都有自己长期坚守的“笨办法”准则,那就是踏实做人!他不会因为自己在科研或教学中获得成果而有丝毫懈慢,也不过于看重自己身外的荣誉。未获成就,他心无旁骛;有所成就,他也不改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学生不要好高骛远,只管把该做的事情踏踏实实做好,把能做的事情踏踏实实都做了,其他的就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一家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一起踏踏实实地读书。”于他而言,踏实读书可以主动地培养独立思维。从教育子辈到教育孙辈,他都起到踏实读书的带头作用,让一家人沉浸于书香熏陶,汲取书中“财富”来丰富精神世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刘正荣的儿子刘锐成长为一名“学霸”,并且把自己父亲的母校和专业作为了自己的志向。2001年,刘锐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他同样选择了数学专业,并一直攻读到博士毕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北大数学人”。


“我现在最经常做的事就是踏踏实实地搞后勤”。在家里,刘正荣经常开玩笑说他是家里的后勤主力军,买菜、做饭、拖地,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都会抢先。


在学院里,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学院事务,为年轻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他每个周末都会组织学生们早起运动。早上7点,伴随着晨光鸟鸣,5号楼旁的球场上便有着他们锻炼的身影。运动后,吃过早餐的他们便会聚在一起开讨论会,共同探讨在学术上的困惑与思考。在刘正荣身上,学生们不仅能看到“数学的魅力”,亦能收获“生活的美好”。


刘正荣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


时至今日,积淀在刘正荣在求学上、工作中、生活里的“笨办法”,早就成了家人、成了学生眼中有血有肉的生动“教材”,指引着他们不断进步与成长。


刘正荣和学生一起打篮球


“我觉得在这里的日子是我最快活的时光!”回望往昔,华工二十载的杏坛耕耘,让刘正荣感到快乐与充实。“我还是喜欢课堂,喜欢和学生交流!”展望未来,他希望在保持健康的同时,可以继续为本科生上好《数学分析》这门课,要让学生们“听得懂,学的好”,也要让学生“打牢专业基本功”。



从求学到工作,再到生活;从“刘同学”到“刘老师”,再到“刘爷爷”,风雨数十年,刘正荣用一种内心坚守的“笨办法”,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的数学人生。只要人生路不止,“笨办法”就将延续。在华园里,刘正荣不止一次地说道,“我愿继续做你们年轻人的铺路石,冲锋陷阵还得看你们!赤子丹心,情怀不变。后浪们,加油!”

【责任编辑:曹竞】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文原来这么美

中国青年报2024-04-30 08:01:13

好书共赏 17所高校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9 12:29:44

近九成受访青年喜欢读书,多元化阅读体验各有所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9 06:37:06

张颂文:我的人生不按剧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8 10:26:17

专访余秀华:对世界保留善良的信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7 22:42:38

《神山星火》讲述井冈山深处的乡村新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7 21:19:45

“世界级非遗”藏戏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7 21:19:43

作家马伯庸做客广州永庆坊,细数“历史中的大与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27 16: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