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传统文化如何“年轻化”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经典曲目包括《白蛇传》《雪里梅》《三打白骨精》等。最近浙江婺剧演员董旭阳扮演的猪八戒,在传统剧目《三打白骨精》中讲起了英文。凭借创新性的表演,该剧目吸引了诸多观众的喜爱。在短视频平台甚至有网友调侃“我一直以为我是豪放派、激进派、开放派、创新派。直到那一声‘Come on baby’,完了,原来我是守旧派。”
互联网正在使传统文化经历“年轻化”的转变。过去百年,中国知识分子挣扎于“新文化”和“旧文化”,试图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他们大概预料不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的十多年里,不同文化的兼容甚至再生皆有可能。近年来,许多传统戏剧通过网络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在大众眼中属于老一辈爱好的事物,渐渐变成年轻人的“心头好”。不再因循守旧,通过改革舞台表现形式和台词内容顺应时代的潮流。2019年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报告总结出数字新青年的三个特征: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了解新事物的最大动力;拥有对外界更开放的态度;喜爱跨界碰撞的文化形式。可见,当下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多样性、更贴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建立起与中国年轻人的审美交流和情感交流。
面对时代的新要求,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一些创新手段是否会歪曲传统文化?在改革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的确需要谨慎再谨慎。对传统的创新性改编要避免“失真”。网红“小潘潘”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黄梅戏经典桥段《女驸马》的改编版本。冯素珍作为经典人物,给人以善良、勇敢、聪慧的形象,但是视频中的小潘潘不停地扭动脑袋,对着镜头挑眉,与冯素珍的形象大相径庭。可见,传统戏剧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应符合相应的审美期待,做出1+1大于2的效果,而不是胡乱叠加,否则即使动机纯正也会惹人厌烦。作家阿来就曾表示,“我们称为魂灵的、称为精神的,称为气质的那些东西玩飘了、玩没了,就会造成某些人对网络文化的忧虑。”
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猪八戒的扮演者董旭阳则表示,“现在观众都已经偏年轻化了,借鉴一点新的东西,让年轻人更好接受一点。”当下流行的婺剧剧目,保留了传统形式又不失年轻化,既保持了对传统的敬畏,又拿捏了分寸,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网络赋予了传统文化接轨时代的权利,年轻的创作者也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反哺,塑造了新的灵魂内核。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传统文化经历时代浪潮的冲刷,映照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传统文化不再只出现在书本上,它挣脱了框架的束缚,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而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不仅是婺剧,近年来兴起的“盘串子”热潮、华服文化的复兴及日常化等文化现象,都昭示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喜爱。
婺剧的二创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创作者们用创新赋予传统戏剧以新的生命,弘扬传统文化,满足青年受众需求,以达到守正创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