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专访科幻作家江波:未来的未来是什么模样

作者:张晨露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4月21日

实习生 张晨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很快,一个长达一千六百米、头部直径三百米、秒速达六千米的纯黑不明飞行物开始接近‘天帆一号’……”这是科幻小说《天帆》故事的开篇,作者江波讲述了100多年后,巨型太空电站工程“天帆一号”引来外星飞船降临地球,航天人江晓宇和他的同事解决这场危局的故事。

《天帆》书封。出版方提供

江波是一个70后,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其在科幻小说写作领域带来优势。写作一直是他的兴趣:“写作是一个习惯,不需要刻意协调,这事就这样发生了。”

科幻可以宏大。《天帆》着眼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书中有4种技术奇观,分别是太空电站(包括地面接收站),外星超级飞船与人类太空母舰,外星飞船内部的“数字溶洞”,以及“万神殿”。

科幻也可以细微。《天帆》涉及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描写,作为大家眼中的航天英雄,主角江晓宇也有自己的私心和选择。江波表示,无畏的探险精神不能凭空出现,只有他们作为人的七情六欲得到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才是可信的。

小说还依照新能源发展及国际竞争的趋势,推想了未来人类如何应对各类危机。江波认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一来有枯竭的一天,二来有温室效应,太阳能是一条切实的绿色能源发展路径,这也成了“天帆一号”太空电站构想的基础。

“让无法转化为可用资源的土地变成能源场,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愿景。”江波说,如今在青海等西部地区,这种愿景其实已经萌芽。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天帆》的中国色彩强烈,“天帆一号”的构想已经在不断向当前中国科技与航天事业靠近,堪称中国文学献给中国航天事业的赞歌。

江波。受访者供图

《天帆》的豆瓣评分高达9.0,大部分读者都认为故事写实逼真、结构严谨,有“未来纪录片”的感受。“画面感对于科幻小说,尤其是描写技术奇观很重要,作家必须想尽办法将它描绘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秉持着这样的观念,江波的科幻故事足够“硬”,以追求科学技术的细节性和准确性为重点。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这样评价:“《天帆》对人类未来太空技术有着严谨而充满质感的描写。”对此,江波表示自己在进行技术描述前,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是一种内在的构建能力。简单来说,只有了解广泛的知识,才能构建出栩栩如生的技术设想。

“另外,单纯的技术细节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一旦和人的感受以及情节发展结合在一起,就能避开这个问题。”他补充道。

近两年,“中国科幻元年”的诞生使得中国科幻电影更上一层台阶。“元年”的说法一方面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进步,另一方面意味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波的短篇小说《移魂有术》,前几年被改编为热门科幻电影《缉魂》。谈及对影视改编的看法,江波认为长篇不宜改编太多,短篇不宜改编太少,“对短篇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核心创意,导演和编剧可以在核心创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编。但如果是长篇小说,尊重原著就显得重要起来。”

科幻本身是人类对未来的想象,那么“未来”的未来又将是何模样?

江波在小说后记中用“太空神秘主义”这个词来阐述:太空神秘主义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是加分项。因为人天生就醉心于神秘的事物,即便并不相信,也会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想要一探究竟。假设我们对于这个宇宙物理限制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人类终将无法避免被困在太阳系中的命运,太空神秘主义也就成了人类和太阳系之外的宇宙沟通的唯一方式。那是一个我们无法抵达的未来,是永远的想象之地,是科技的神迹,是渺小人类对广袤宇宙的谦卑和畏惧。

【责任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