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捐赠背后,一生痴爱!

来源:浙江大学2024年04月15日


“这是父亲当年在敦煌洞窟临摹时的用具”“这是父亲和母亲李承仙一起共同研究和创作敦煌艺术的照片”“这个皮箱虽然很旧了,却是当年国产的第一代皮箱”……


近日,在浙大杰出校友、敦煌学泰斗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常书鸿先生之子常嘉煌先生回到浙大向学校捐赠系列珍贵史料。


一份份手稿、一件件创作用具、一张张照片、一盒盒录音,无声地述说了求是人对一门学问的坚持与执着。


此次捐赠物品——常书鸿相关影像


此次捐赠物品——常书鸿使用的旅行箱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


一边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一边是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是怎样的机缘让一位画艺如日中天的油画家,从欧洲返回大漠深处,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


常书鸿临摹莫高窟第103窟壁画


1927年至1936年,常书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油画作品连获大奖。“89年前,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文物的那次偶然邂逅,仿佛命运之轮的一次精妙转动,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常嘉煌回忆道,“1935年秋天,一本《敦煌石窟图录》勾起了他对敦煌艺术的无限向往之情,改变了常书鸿命运的轨迹。1942年9月,受教育部邀请,他开始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对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常书鸿与夫人李承仙画作《敦煌春天》局部


怀着对敦煌艺术的崇敬和挚爱,常书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莫高窟坚守。面对生活的艰困、经费的不足、人员的离散,研究所也一度被撤,但为了敦煌这个艺术圣地,常书鸿坚守了一辈子,成为当之无愧的“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绘《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第329窟 窟顶藻井 飞天莲花藻井 吴健摄影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一位大艺术家为何能守护敦煌一辈子,唯有深切的爱才能支撑起内心强大的力量。常书鸿先生用爱和智慧写就了‘莫高精神’。”曾长期在甘肃做教育公益的《长三角》杂志社杭州工作站站长、浙江大学校友龚阿玲说。


今天,“莫高精神”穿越时空,来到西子湖畔,来到求是园,与“求是精神”相映成辉。


一份深情,跨越山海


杭州与敦煌,驾车3000多公里,直线距离2500多公里,相隔万水千山。但再远的距离,都隔不断游子对家乡的深情。


此次捐赠相册集之一

1988年常书鸿、李承仙伉俪在杭州西湖、新安江创作


在叶文玲著的《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一书中,有一段常书鸿与常嘉煌的对话:敦煌学的创始人罗振玉、王国维,都是浙江人,罗出生上虞,王的故里在海宁。你看,爸爸的故乡浙江是多么美妙而不可思议!


常书鸿1904年出生于杭州,1918年考入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美术教员。1926年,学校转为浙江大学工学院,任本科美术教员。1927年,在校长支持下,常书鸿得到好友都锦生的资助,赴法留学。


“我出生在敦煌。在我的记忆里,浙江永远是父亲最挂念的家乡。他生前曾经多次回到母校,举办敦煌文化讲座和个人画展,还与我母亲李承仙一起,为母校创作大幅油画‘攀登珠穆朗玛峰’。1992年,他将这一生最用心、最珍爱的一幅作品——‘梅花欢喜漫天雪’捐给了浙江大学,表达他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母校的一片赤诚。”常嘉煌说。


常书鸿为浙大校庆创作的油画《攀登珠穆朗玛峰》


“常书鸿和李承仙这两位‘敦煌痴人’不仅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是敦煌守护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常嘉煌表示,此次将父母亲的相关物品和敦煌研究资料捐赠浙大,希望能为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与保护事业及浙江大学的文化育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门学问,传承学人


敦煌宝藏是全人类的同心结!浙江和敦煌相隔数千里,然而正是敦煌宝藏的发现以及珍贵的莫高窟壁画艺术把浙江学者和敦煌学连在了一起。


今天,浙江大学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学研究中心之一。为什么是浙江?为什么是浙大?因为有前辈的引领,有一代代敦煌学人的接续传承。


和常书鸿相同的是,曾任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的姜亮夫也是在法国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写卷,他的爱国心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转而投入到敦煌写卷的抄录和拍摄之中,从此走上了敦煌学研究之路。


在常书鸿先生“莫高精神”的激励下,在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等前辈的引领下,浙江大学在敦煌语言文字研究、敦煌文献整理、写本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率先提出了“敦煌文献回归”理念并积极参与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领衔承担“敦煌文献合集”“敦煌残卷缀合总集”“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等重大项目。


浙江大学出版的敦煌学术书系


在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团队积极利用全球领先的3D石窟复原技术,将中国四大石窟以及四川安岳石窟和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的典型洞窟进行等比例复制,通过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让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数字化高保真采集与处理石窟数据


“最早注意到敦煌文献的价值并吁请学部加以保护的是浙江籍学者,最早成立的省级敦煌学会是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第一个敦煌学研究中心是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说。如今,张涌泉教授与计算机学院吴飞教授合作,利用数据驱动和知识引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等多种技术,构建了敦煌残卷缀合自动缀合算法工具箱和平台,让宝贵的历史从碎片中走出来,在文字间活过来。



文学院张涌泉教授和计算机学院吴飞教授合作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自动缀合成果《摩诃僧祇律》(局部)


史海浮沉,家国情浓。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常老、姜老的引领和感召下,浙大学者继续将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视为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在还原、沉淀与创新中勾勒中国文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曹竞】

《一生有你》水木年华 |“花开春正好”春日绽放歌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5 08:52:50

北服团队:让四朝婚服从古籍里走出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2 09:00:20

图解数据|你了解哪些春季传统民俗节日和活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7:37:02

绣球抛出平安来,铜鼓奏响安全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3

铁路青年推出原创歌曲《唱游北部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0

情满三月三 建功新时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2:42:20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