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就是学不会松弛又如何

作者:刘怡君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4月13日

实习生 刘怡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作为学校剧团的成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肖遥经常参与演出。临上场最后一次彩排,因为肖遥忘词,彩排节奏被打乱。尽管大家告诉她“没关系,这是正常的现象”,肖遥还是非常崩溃:“我是一个高敏感的人,午夜梦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会刺痛。我太没有松弛感了。”

    什么是“松弛感”?这一概念源于某博主发布的微博内容:一家人出门旅游,经历了行李被退回后,没有人紧张或因此争吵,而是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地聊天。这种面对烦心事仍然有着从容态度和稳定情绪的处事方式,被网友称为“松弛感”。

    打开小红书,“松弛感拍照”“松弛感妆容”等帖子的点赞数上万,“如何培养松弛感”“越来越意识到松弛感的重要性”等相关话题不时冲上热搜。不同于以往网络热词的昙花一现,“松弛感”从诞生至今热度不减。在快节奏的时代,“松弛感”为何如此受年轻人追捧?

视觉中国供图

丧失目标感后,“松弛感”成了向往状态

    林橙从小就有“记者梦”。她努力了8年,顺利保研成为电视新闻专业研究生。然而求职时的碰壁,让她感到迷茫。“我觉得可以进的单位连简历都没有过。”好不容易面试了一家心仪的公司,自认为表现不错,可当林橙满怀期待地询问何时能够入职时,对方泼来一盆冷水:“你不太合适这个岗位。”

    “即将踏进梦想的行业,却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非常焦虑毕业和就业的事,大半年都停留在没有正向反馈的状态里,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紧。”林橙说,“我本来很喜欢跳舞和运动,这段时间也没有心思。睡觉和吃饭也不踏实,大半年瘦了10斤”。

    同样面临毕业去向的选择,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赵芳芳十分羡慕舍友。因为热爱,本可以保研的舍友决定从理工类专业跨考到艺术类专业。“她觉得考研失败没有任何问题,我会觉得这是很恐怖的事。”赵芳芳说,“我从没见过她焦头烂额的样子,她一直很松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我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今天想着考研,明天又想着去考公,后天想着去找工作,一直处于很焦虑的状态。”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松弛感”是人们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创造出的词汇,它与心理学中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等概念有关。松弛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状态和模式,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某种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不是无欲无求的佛系,而是有自己的追求,该做什么就沉浸投入,即使在负面状态下也能自洽、不内耗。”

    “松弛感的一个反面是焦虑。”陈武表示,现代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很焦虑,心里老装着好几件事情,总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导致现在的状态无法放松。

    陈武指出:“经济、科技、政策等各方面变化太快,加上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许多人容易丧失目标感,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义,心态比较浮躁、焦虑,就更向往一种松弛的感觉。”

    在自己的赛道上,把油门踩到底

    肖遥曾担任学校剧团一部戏剧的导演,热爱戏剧的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我想把这件事做得漂亮,付出了很多心血。”肖遥回忆,“前期我会非常push(推动他人做事)演员,中后期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就又放下身段跟他们聊,但最后失去了作为一个导演的威信。”最终因演员临时拒演,这部戏没能成功演出。肖遥为此哭了一周。最严重那次,她在楼道里从晚上11点哭到凌晨三四点。“现在再回来看这件事,我觉得就是自己太用力,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2022级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魏靖芳认为自己十分“紧绷”。期末周时,一门闭卷考试的必修课需要背诵的内容很多,“A4纸大的一本书,一共268页”,魏靖芳记得清清楚楚。“很多同学最后都选择放弃了,我期末周还是从早到晚地背。我也想和其他人一样松弛,但是我想要分数,就做不到躺平。”

    许多年轻人为自己的敏感和紧绷感到烦恼,希望自己看起来有“松弛感”。那么,天性不“松弛”又何妨?

    “我想成为有松弛感的人,但松弛和敏感并不对立。”肖遥说,“松弛是一种天赋,敏感也是一种天赋,敏感可以让我用更加充沛的情感去回应世界。但我希望在敏感之后,可以及时从这样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能把松弛感作为一种新的技能加入我的生活。”

    “我对自己的很多东西都规划得特别清楚,虽然有时候特别痛苦,但我喜欢忙碌的状态,在忙碌中我有很强的获得感。我也很羡慕其他人松弛的人生,但他们有松弛的资本,我没有。我还是只在自己的赛道上把油门踩到底。”魏靖芳说。

    陈武认为,要真正拥有松弛感,需要很长时间的内心修炼,或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光时刻,但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松弛不下来,在某些时候是正常的。有的人因为一些事晚上睡不着觉,这时候不如告诉自己:“我睡不着也没关系。”

    除此之外,松弛不下来也可能是因为本身有追求。在陈武看来,紧绷其实给自己一种动力,尽管这种动力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情绪。松弛是一种辩证的状态,想要让自己真正具有松弛感,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松弛”不是人生的常态

    会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松弛”吗?实际上,“松弛感”是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状态。

    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陈可就经历了从紧绷到松弛的心态转变。进入大学时周围的人都很优秀,中学时十分突出的陈可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感。高中学习理科的她大学读的是文科专业,不熟悉的领域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大一时学校做心理测试,我还因为不合格被叫去和老师谈话了。”但随着心态的成长,她逐渐从紧绷的状态中走了出来。

    学校举办歌唱比赛时,出于“好玩”,陈可临时决定参加。不懂粤语的她选了一首粤语歌,让广东籍的舍友教了一天,还是没记住词,最后直接拿着手机上场。“之前参加活动会觉得,如果没有准备好或自己不够优秀,就不要参加,因为害怕失败。现在觉得参与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

    林橙至今都怀念确定保研后的8个月。“这是我最松弛的一段时间。”确认了自己的未来去向后,林橙没有工作压力和升学焦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那段时间里,林橙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跳舞、弹琴、游泳、阅读,她在山清水秀、人际关系淳朴的家乡无忧无虑,内心充盈而平静。“我当时整个人真的非常松弛,完全没有任何压力焦虑,觉得自己什么都好。”

    陈武指出:“松弛也好,紧张也好,只要它是可以变化、恢复或调整的,都算健康的状态。一段时间紧、一段时间松应该是人生的常态。如果身心有比较大的信号,例如有些人紧张得会发抖,甚至严重干扰到正常的生活社交,这个就是需要调整的问题。”

    面对压力,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到“松弛”的状态?

    陈武认为,如果大家的价值观更多元,发现自己的选择不只有一种,或许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价值观多元也涉及到认知的灵活性,认知越固定,人就越难受。自我概念的灵活性在于:我对我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设限。”

    陈武同时强调,松弛感是一种心理的状态,还要和行为搭配起来。最好的状态是“外紧内松”,行为上是紧的,心态上是松的。“外松内紧”很容易导致抑郁,工作狂型的“外紧内紧”则容易让内心的弦绷得太紧,而“外松内松”很容易造成自我放弃。“真正的松弛感光靠消极应对是得不到的,越消极压力越大。我们追求松弛感没错,但一定要行动起来,不然这种松弛感就会成为虚假的松弛。”

    有些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刻意营造松弛感。陈武认为,这本质是一种营销,松弛感从来都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内心一种丰富、宁静、满足的状态。“那种状态下,你根本就不想去发什么社交媒体”。

    “松弛其实不是人生的常态。在某些时候不要让自己的紧张加剧,实际上就是一种松弛。生活里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误机了,这几个小时可以搜一搜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怡然自得地把一些紧张的意外,转化为一种暂时的愉悦。”陈武说。

    (应受访者要求,赵芳芳、林橙、陈可为化名)

【责任编辑:郭韶明】

云南大理,去有风的地方赶三月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5 16:43:18

《一生有你》水木年华 |“花开春正好”春日绽放歌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5 08:52:50

北服团队:让四朝婚服从古籍里走出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2 09:00:20

图解数据|你了解哪些春季传统民俗节日和活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7:37:02

绣球抛出平安来,铜鼓奏响安全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3

铁路青年推出原创歌曲《唱游北部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0

情满三月三 建功新时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2:42:20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