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不想下课!华师这门课藏着“绝活”!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04月12日


做土陶、绣活、作麦秆画、雕花剪纸

在华师,有门宝藏课

不仅能打卡非遗地图

还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手艺

学生直呼“不想下课!”

“每学期都想选!”


今天的“华师一课”

带你走进

美术学院杨杨老师

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的

民间艺术体验课堂







“用你的虎口摁住这个地方,这样才能让它平整”。“迅速转动转盘,左手轻轻按住土陶顶部,右手保持不动,这样画出来的线才是直的……”在同学们土陶初体验中,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肖启高,手把手教学,传授使力要领。





周六早上七点,晨曦初露,《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准备上课了。课程主讲教师、美术学院教师杨杨带领学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管窑镇,在这个有些“特殊”的课堂上,开展“土陶”社会实践。




从2021年开设至今,四年来,杨杨带领学生到汉绣博物馆感受湖北传统刺绣艺术的楚风遗韵,到全国首个非遗社区——汉阳江欣苑非遗社区领略非遗艺术的百花齐放,到湖北仙桃学习制作具有千年历史的麦秆画……足迹遍布湖北多地,深入了解并学习制作了多个非遗和湖北民间美术项目。




经过不断筛选,现在这门社会实践类课程基本固定为四个项目:蕲春管窑土陶、红安绣活、仙桃麦秆画和孝感雕花剪纸。



“课程聘请校外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等亲自授课,以讲解、演示、个别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实践。”杨杨介绍说。

“民窑的土陶为什么能上升为国家级非遗?”到达管窑镇后,杨杨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在杨杨看来,民间美术中蕴含着老百姓们代代相传的深厚“内容”,是历史,也是审美,更是文化。社会实践类课程并不等于游玩,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参观实践,在与土陶的“亲密接触”中寻找答案。




蕲春管窑距今已逾六百年历史,在代代相传中延续着窑火。生于斯长于斯,管窑的人对它的感情早已深厚到刻入骨髓。杨杨希望通过课程实践,让同学们感受到感受这些普通匠人深沉的情感和精神。


在参观李家窑千年龙窑时,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马宇豪从龙窑底端窑口进入,用脚步丈量着千年龙窑的长度,用手指触摸着陶土的温度。当他穿过98米长的龙窑与顶端窑口处的同学汇合时,轻轻拈起一撮陶土,不禁感慨:“当火把冰凉的土变成了一个陶制品时,它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符号。”



参观完千年龙窑后,就到了实践环节。同学们将制陶师傅们团团围住,听他们讲解拉坯和刻花要领,又不时搓搓手掌,跃跃欲试。




但对于新手来说,看似容易上手的陶艺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揉土、塑形、排气,都是一样的步骤,陶土在师傅们手中显得格外“乖巧”,而轮到同学们操作时,连水与泥的配比也难以捉摸。



化学学院2021级袁萍刚开始想做一个茶杯,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脑子里只是想着“做茶杯”这一件事,却忽略了泥量、泥型,以及塑宽了如何去收口这些问题。”袁萍开始转变思路,学着师傅的手法,用手指后端稳稳发力。正如师傅所说:“你越想做什么的时候,反而越难,慢一点,会成功的。”



制陶中对力道和细节的把控,需要千百次的磨炼与体会。正是在不断地练习中,匠人才练就了纯熟的技艺,才打磨出纯粹的匠心。



对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吴凌昊来说,虽然在拉坯环节“没什么天赋”,但在第二次实践课绣活中却“大显身手”。不同于其他同学在钥匙包上绣自己名字,吴凌昊绣上了牡丹,寓意富贵吉祥。他感慨道:“从前的花纹样式都寄托了古人的美好寓意,如今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绣活很难体会到这份美好的祝愿。”







“将民间艺术品生活化,我觉得是非常美好的状态。”




“每个人,每件作品都不一样,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审美取向。”




“搭建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桥梁,把理论课程和非遗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更多的青年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





听到同学们的畅所欲言,杨杨倍感欣慰,“民间美术是应用最广的艺术,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意义。不论是拉坯、绣活,还是做麦秆画,都能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践接近尾声,对于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吴凌昊也有了答案,“创新的前提是坚守本源,可见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多么重要。”


上了两次课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葛梓涵喜欢上了土陶、绣活这种精致但又不张扬的艺术,“现在发觉,有些简洁的纹样更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现在有些同学参观博物馆、艺术展时,看到一些美术作品就会拍照发给我说‘老师这就是你当时讲的’,看到鞋垫、香包、长命锁、刺绣会格外留意。”杨杨欣喜于同学们的“敏锐”的感知,更欣慰于《湖北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民间艺术殿堂的窗口,在他们心中播一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的参与。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当他们今后走上讲台,也有机会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讲给学生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会让传统文化富有生命力。——杨杨



文脉赓续 生生不息

匠人将千年时间刻进瓷器 绣进纹样

激活流淌在骨子里的文化底蕴

透过这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让传统文化和技艺“活”起来

在学生们的心底发了芽

【责任编辑:曹竞】

北服团队:让四朝婚服从古籍里走出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2 09:00:20

图解数据|你了解哪些春季传统民俗节日和活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7:37:02

绣球抛出平安来,铜鼓奏响安全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3

铁路青年推出原创歌曲《唱游北部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3:00:40

情满三月三 建功新时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11 12:42:20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