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导师和学生多长时间见一次

作者:储朝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4月10日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有关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话题,频频引发热议。前不久,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称,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已增设“导师指导”模块,全体研究生导师每周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一次。

    那么,什么是理想中的导师和学生互动关系呢?为此,有必要明确当下研究生与导师交往中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有人指出,研究生扩招、导师带的学生增多、评价方式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等,会对师生关系的深入互动带来一定影响。现实中,确实有一些教师未自觉尽到教育、教学职责,根本不关心甚至漠视学生的需求。有些学生就吐槽,自己长期见不到导师,需要求教时往往“找不到人”。这些情况,都需要外部强制性措施进行矫正。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生不会积极主动找老师交流,反而是导师要主动去找学生才能勉强见到面。有些时候,还会出现当论文要定选题、修改内容时,学生迟迟不出现的情况。从大量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学生被动型倾向的增多,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听话就是好孩子”的传统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自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不当所造成的。不少学校使用“分数”这一单一标准筛选,没有给孩子提供正常成长所必需的自主活动与交往的时间、空间,抑制了个体自主性、社会性意识以及相关能力的发展。

    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形成被动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他们进入大学后不能自主管理、自发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也无法自主安排生活、自主进行交往。当他们与他人交往便感到巨大压力时,自然难以积极主动向老师求学。从这个角度看,要求导师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初衷虽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心扉无法打开,不仅交流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被动性,加剧“研究生教育高中化”倾向。

    系统的考察表明,当下亟须全过程解决的,是学生自主性损伤问题。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改进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自主性和交往、合作能力为目标,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选择权利,是破解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师生交往难题的治本之策。

    因此,对大学和研究生导师而言,硬性要求定时见面的方式,恐怕没有瞄准增强学生自主性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明确这一重点问题,唤回不少学生天性中已有禀赋却在中小学阶段被抑制的自主性,才能使他们自觉、自愿、自然地​与导师产生更多互动。健全人格的养成,也能帮助学生勇敢应对未来人生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挑战,让学生更有效地​通过教育实现幸福目标。

    从过往的教育实践来看,以朋友之道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境界,导师对学生坦诚相待、倾囊相授,学生对老师亦师亦友地​尊重,不仅能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很好地​平衡各方责任,增进师生友谊,形成相互关照、共同追求真理的同道关系。

    师生多长时间见一次面,需要由事由、内容、主题等方面共同确定,上述各方面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流。达到朋友境界的师生,心有灵犀、彼此尊重,又何必计较于朝朝暮暮,完全不需要用硬性的见面频次加以要求。相反,若是见面情况均需在系统中记录,并作为导师上岗资格、评奖评优的考核依据,则可能引发功利性和形式化交往,造成师生的隔阂与疏远。

    总之,要推动建设正向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互动关系,需避免形式化要求,更多“看见”、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降低师生交往的功利性、被动性,鼓励双方基于内心向往、对知识的渴求正常交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积极主动、具有长久效应的良好师生关系。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任冠青】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