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全国120+中学校长,提问北大教授!

作者:梅从政 来源:北京大学2024年04月09日

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研讨会

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论坛于3月27日举办

全国120多所中学的校长齐聚北大

与北大老师围绕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度衔接

热烈探讨,充分对话

2024-2026年度,全国343所中学被授予

“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称号

北大与中学深度对话


聚焦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

北大学者与中学校长代表

依次发表讲话

开展多元讨论

致力发挥

“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优势

推动大学与中学之间的深度对话

共同探索中国教育之道


兼容并包,探索大中衔接之道

王博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

北京大学在整体校风和学科建设上的“兼容并包”,是文、理、工、医各学科间综合张力赋予的独特优势。学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与全国优秀中学的生源输送密不可分。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连接直接关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北京大学将持续秉承“在成人中成才、在通识中专精、在选择中成就、在融通中创新、在开放中自主”的理念,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推动北大与各中学的深入交流,探索出更加成熟、全面的大中衔接之道。


守正出新,注重本科教育发展

傅绥燕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

北京大学重视学术传承与创新,并因设置全面、实力雄厚的学科而具有开放、包容的别样气质。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都将本科生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学生奠定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她表示,信息时代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将持续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持续深化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共育互建,加强基础学科创新

黄宗英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

在“强基”作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积极转变人才选拔思路,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服务国家发展,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实现大学和中学的共育互建。“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将围绕高质量的学科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学术讲座、学生社团、寒暑期课堂和各种学科竞赛等形式,多措并举,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共同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多措并举,助力大中无缝衔接

陈雪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强大,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亮眼。近年来,学院举办线上宣讲会、线下学科营,组织中学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大中衔接实践;开设医药科学班、强化挑战班,不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何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

中学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志趣、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历史系也通过开设先修课、暑期课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进修班和历史教材的编写等活动致力推动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多元育人,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基础教育要让学生快乐学习,爱上学习,做知识的恋人;要让学生自主自信,学会自学,做学习的主人;也要让学生野性高贵,身强力壮,做健康的贵人。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日实现初高中一体化课程设计,大中学校无缝对接培养;做到“真贯通”,实现真正的贯通,不受或少受应试的束缚;做到“益多元”,进一步多元化录取方式,做到三个“不”:不拘一格,拓宽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不教之教,还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不亢不卑,坚持素质教育的育人方向。


携手并进,推动拔尖人才教育

封安保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高中实现携手并进,这是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所在。就高中阶段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只是“早期”培养,起到奠基助力作用,要在“四发”上下功夫:发现潜质,发展潜能,激发兴趣,引发志趣。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实践需要做到三点:价值引领,固本培元,启动精神引擎;机制贯通,以定向前行,注入学业动能;课程奠基,分志分趣,打造成长。


瞄准学科前沿,协同培养人才


聚焦学科前沿与科研成果

来自新工科、新医学、智能学科等领域的

北大专家学者

为中学校长们深入介绍分享

相关学科情况及未来发展

打通高中生与大学专业之间的信息壁垒

将对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及北大建设情况

贯通高中层次

鼓励有志于相关学科的优秀学子

奋力拼搏,圆梦北大


推动新工科建设发展,促进产教研协同育人

张锦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大的工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近年来,北大牢牢把握新时代工程科技发展的规律所指和趋势所向,提出了“以理启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的理念,坚持“重基础、强交叉、新范式”,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将本科生培养为科学与工程的双语者、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者、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者。


打破学科旧壁垒,构建育人新范式

周非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为对标学科在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上的趋势,北大医学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育人新范式。2019年北大医学的“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讲授与参与相结合、经典与前沿相结合、医学与人文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建立,提出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具有国家使命感,能够引领未来的医学科学家和临床科学家,培养具有医学的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人才。北大医学还在国家顶级学科的基础之上,立足“拔尖创新”定位,打造出国家顶尖学科群,落实学科交叉培养布局,强化交叉创新培养团队,推动“医学+X”蓬勃发展、助力学科发展,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方面表现突出,在领跑国内的基础上,更是向着国际一流前列迈进,引领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立足特色本科教育,领跑人工智能发展

黄铁军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

当今,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常为新”的北大,从2003年在国内首开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一本科专业,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已经走在中国前列,其中北大的三个国家一等奖就都在计算机领域诞生。在北大,计算机学院有着“图灵班”这一特色本科教育,有着注重数理基础、国际化师资力量、创新课程规划等目标定位,以及大师引领、国际交流经历等培养特色;智能学院则有着文理大交叉的“通”班和理工强基础的“智”班这两大本科旗舰班。此外,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始终扮演着统筹全校相关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的支撑平台。


中学校长对话北大教授


聚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

万众瞩目的研讨会拉开帷幕

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马玉国的主持下

北大各院系代表与中学校长

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新兴学科学什么?

我的兴趣在哪里?

大学生活怎么样?

如何学好高中学科?

如何选好大学专业?

从教学难点到育人重点

从政策解析到学习方法

北大教师与中学校长

立足不同的视角充分讨论

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来,一起听听他们的对话!


话题1

新工科?新医学?我在高中该如何了解?

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不了解大学、不了解专业,现有的信息途径大多是高中老师的介绍,因此对于新工科、新医学、新农学等不大了解。应该如何让优秀的孩子了解北大的新兴专业,如何吸引到他们呢?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邱月灵

作为中学校长,我深刻感受到,“育分”已经是过去式了,“育人”才是当下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双向的,因此“大中衔接”至关重要。我们非常希望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课程,也诚挚期盼大学教授能实地指导。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梁世锋

我们深知,学生对很多专业都不甚了解,尤其是一些新推出的、新建设的、与时代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做好“大中衔接”,正是拓宽学生了解途径的重要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教育普及与专业推广,吸引对此感兴趣的中学生。其次,我们也要尽力深化与“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的交流,安排老师们到中学去,与学生们面对面沟通。像是开展科普讲座,介绍相关学科的先进前沿领域,讲述大学专业课的机制,同样,我们也会尽力举办更多的活动,给予中学生走入大学、了解大学、认识专业的更多机会。我们非常愿意和中学老师一起探索,通过比赛、交流、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共建,一起往前走!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陆俊林


话题2

我的兴趣在哪里?求北大教授帮我找找

在教数学的过程中,我非常想带孩子们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各个领域中的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但是当我面对现实的升学压力时,有时候很难施展开。因此,我非常希望北大教授能来到中学,让我们的孩子树立对北大的向往,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等学科的美丽,这可能会比中学老师单方面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江西南昌市第五中学副校长尤伟峰

我非常希望北大能把前沿科学、学科成就、精品课程及材料引入高中,这不仅对学生的选科具有指导性,也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尤其在如今高考录取“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情况下,“调剂”让很多学生无法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许通过“大中衔接”,提前帮助学生找到兴趣,会更有助于未来的深耕研究。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党委书记何小贵

我非常认可需要加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交流,像是大学老师进中学开办科普讲座,又像是邀请优秀学子走进北大,近距离感受校园,充分了解北大各学科的情况,激发其兴趣与自信,化成不断拼搏努力的信念,让学生在埋头提分之时,可以偶尔抬起头来看看远方到底有什么。此外,我们学院所开设的“数学英才班”,专门为数学方向有特长的学生打造了一套筛选机制,这也是贯通大中阶段教育,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一大尝试,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多多见面,深入合作。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

我们物理方面有“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考核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选拔一批有志于物理学研究的中学生;在暑期也有一批同学可以来到北大,聆听教授讲座,参观学院实验室,亲身体验北大文化。此外,我们也曾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中学老师走进北大,深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专业培养方案等等,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更有效地将这些信息普及给同学们,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成长规划,我想这对于加强大学与高中之间的交流都是大有助益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曹庆宏


话题3

大学生活是怎样的?求北大教授解答!

对学生而言,北大是顶尖学府,但很多同学却难以回答“为什么要来北大”,也就是并没有深入唤醒他们。非常希望北大能多来中学宣讲,用图文并茂的介绍在学生们心中树立梦想;希望北大能协助社团在中学的落地,促进学生志趣的培养;希望北大能与高中分享各科人才培养机制,为每一位学子建立个性化档案,以促进中学不断改进、精准对接,传好人才培养的接力棒。

——河北衡水中学党委书记郗会锁

以中国语言文学系为例,我们把“培养一批具有强大的求知欲望、追求真理、不怕失败、敢于牺牲”作为培养理念,开设了三个拔尖人才培养方向:其一经典精读班,希望培养一批扎根学术界、能坐冷板凳、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造诣的人才;其二人工智能班,希望学生们成长为跨学科人才;其三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班,希望涌现出一批思想家、评论家、领导力突出、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奉献精神的人才。这一差异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的设想,从2013年开始,历经十年实践,已经初具规模,三个领域都有佼佼者脱颖而出。除此之外,我们也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强基计划,非常希望各位老师能向同学们介绍这些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传达出真实的北大学科及培养实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宋亚云

社团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科的边界,还能让孩子们对课本外的事物感兴趣。我非常认可,在中学要成立一些社团,这会吸引对众多科学感兴趣、有能力的学子。我们非常愿意对接中学老师,采用多样形式,共同完善方案,我相信,很多大学生也愿意走入中学,年纪相仿的他们能取得更为有效的沟通,以社团为桥梁,搭建大学师生与高中的多元化沟通体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


话题4

与大学教授面对面,高中生有机会吗?

站在高中的角度,我非常希望能与北大深化联结、加强共建,定期对优秀学子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与高中老师合作指导学术科研,个性化关注每一位录取学子,打造大学与高中的联合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绵阳东辰中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杨俊

在历史上,我们学校与北京大学就有着不解之缘。李端棻在上书提议创办京师大学堂后,就来到贵州创办贵阳一中。百余年后,我们与北大都一以贯之着“爱国报国,勇于变革”的精神,我希望两校在学术上也能加强联系,希望更多北大教授来到贵阳指导交流。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陈章义

大家放心,北大的老师都会将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个性化关注。而且,为中学教育提供帮助,助力学子成长成才,是北大一直尽力在做也将做得更好的事情,北大也希望与更多高中学校密切联系、加强交流,探讨多元共建途径。今天的会议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还可以针对各校实际情况点对点交流,进一步探究双向化合作路径,为更多学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

每个人都是从中学走过来的,我也想表达一下对各位中学老师的感激之情,因为对于每位学生的成长,高中阶段特别重要,的确需要与大学合作。等到高中老师把学生送到北大这个平台上,无论是招生组还是各院系,都会努力关照学生的成长,也会尽力把这份育人的收获回馈给中学。

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为例,我们始终坚持“厚植土壤,开放空间,让拔尖人才自主成才”,把课程建设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此外,我们也愿意最大力度地支持中学学科建设,助力高中教育工作,欢迎各位高中同仁们多来交流。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霞


话题5

语文、数学怎么教?北大老师来支招!

如今全国高考数学改革,题型的变化对于高中教学的挑战很大。再加上赋分制的情况,很多学生与家长的选择日趋功利化,不再愿意多花时间在数学的学习上。那么,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呢?

同样,在语文方面,我非常希望能在学校里推动“大阅读”,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语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但语文题越来越难,老师也越来越迷茫,想问问有没有好的办法能让同学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取得优异成绩呢?

——湖北襄阳市第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天艳

在我看来,目前高考改革更为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这反而是一种“去功利化”的表现。固然,这在短期内需要学生付出更多时间精力,但长期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会更有利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有助于构建起扎实的学科体系框架。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

对于一个学科的掌握程度,可以分为“知识、能力、素养”三个阶段,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要想实现三方面的提升,关键在于“把读过的书转化为写作的技巧”,用自己的思考按要求答题。以作文为例,帮助学生构建辩证式、开放式、审辩式、分类式思维,方可把日积月累的储备与系统化的训练转化为高分。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认真审题、谋篇布局的基础上,多加引经据典,行文渊博厚重,借助权威的话表达自身思想;其次是多加使用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拟人、拟物、通感等方式,在生动化描写的同时展现想象力;最后是扩充词汇量,通过成语、谚语的运用雕琢文章,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总的来说,通过长期训练、大量阅读、大量写作与老师引导,必将收到好的结果。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宋亚云



在中学与大学间

搭建起多元化的沟通体系

助力每一位学子成长成才

是共同的愿景与追求


北京大学也将继续深入推进

“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发展

加强教育深度衔接

深化与各所优秀中学的交流

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互通互联,合作共赢

携手同行

帮助更多优秀学子圆梦北大



【责任编辑:曹竞】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