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喜报!再结硕果!

作者:梅从政 来源:暨南大学2024年04月09日

笔耕结硕果

科研创佳绩

暨南师生 不断突破

科研成绩又上新!



李扬秋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

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李扬秋研究员团队刘思阳博士后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合作,在国内综合性1区TOP杂志Science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PD-L1 expression guidance on sintilimab versus pembrolizumab with or without platinum-doublet chemotherapy in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TONG1901): a phase 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临床试验结果文章,公布了首个直接对比两种PD-1抑制剂的前瞻性研究的数据结果。


该研究首次对国产和进口PD-1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直接比较,表明我国自主创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与国际药物相比,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都不逊色,且性价比更优,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CTONG1901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II期试验,纳入EGFR/ALK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并根据PD-L1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PD-L1高表达组与PD-L1低表达/阴性组。本研究是首个在初治、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中直接比较国产和进口PD-1抑制剂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II期研究。其结果提示,无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NSCLC患者中均具有相似的肿瘤应答、生存获益和安全性。


本研究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周清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李扬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思阳博士后、广东省人民医院黄婕医生、邓嘉怡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获得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高水平医院建设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gine.com/SB/doi/10.1016/j.scib.2023.12.046



关柏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光纤肿瘤检测与光热治疗重要成果


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柏鸥教授团队利用双等离子界面功能化的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肿瘤的检测和光热治疗。该成果以“Marriage of a Dual-Plasmonic Interface and Optical Microfiber for NIR-II Cancer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第36卷第8期上。关柏鸥教授、黄赟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吴昊天、博士后陈鹏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由暨南大学独立完成。

光纤作为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疾病标志物检测领域。而在光热治疗领域,光纤可以在体内作为光引导介质,从而大大减少光在组织中的散射和吸收,克服光穿透深度有限的障碍;光热剂也可以集成在光纤表面,以解决光热剂在正常组织的积累和伤害问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关柏鸥教授、黄赟赟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界面设计将光纤和光热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集癌症检测和治疗功能于一体的光热诊疗纤维。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75108,U1701268)、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团队项目(2019BT02X10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A1515011278)、广州市市校联合基金(2023A03J0130)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310571


郭团/麦耀华团队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锂电池枝晶原位监测重要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在线发表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郭团研究员与麦耀华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黄加强教授、加拿大科学院肖高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基于超灵敏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对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形成原位监测”研究成果,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韩喜乐、钟海副研究员、李凯伟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薛小斌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由暨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相关团队合作完成。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如何开发先进的能量存储系统是获取可再生能源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在电池实际工作过程中可实时、原位、在线监测锂枝晶生长状态的电池检测新技术。为攻克这一科学难题,团队提出了一种可植入锂金属电池内部的光纤电化学原位监测技术。在不影响锂电池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了纳米尺度下锂离子传质动力学过程和锂枝晶的生长状况的原位、实时、精准监测。团队进一步提出综合评估SEI调控膜的新方法,为设计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的锂金属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郭团课题组长期聚焦于先进光纤传感器在电池安全检测与性能评估领域的机理创新与技术应用,在该领域发表Nat. Commun.(4篇)、Light Sci. Appl.(4篇)、Adv. Opt. Photonics、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获得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2018年度科技奖和2022年度最佳应用奖,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3-01346-5



辛洪宝教授团队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论文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辛洪宝教授团队在光控软体生物微机器人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Light-controlled soft bio-microrobot”为题发表在光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博士生熊建云和李醒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辛洪宝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李宝军教授的大力支持。


团队利用光学方法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微藻(纤细裸藻)构建成具有高精准导航、可形变和高环境适应性的软体生物微机器人,该微机器人可以在肠道等狭窄且多变的复杂微环境中执行多种生物医学任务,例如精准药物递送、病变细胞移除、光动力治疗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纤细裸藻本身富含叶绿素,构建的微机器人在光照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氧,并且在670nm波长激光照射下,叶绿素可以被还原为叶绿色衍生物,形成天然光敏剂,使得该微机器人能够在目标区域对癌细胞进行精准光动力治疗。

这种光控软体微机器人为多功能生物医学精准微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微机器人工具,在狭窄且复杂多变的微环境中执行多功能生物医学任务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4-01405-5


罗云瀚/侯林涛团队发表:

高性能稳定纯蓝光准二维钙钛矿发光

二极管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罗云瀚、侯林涛团队在光学领域顶刊Advanced Photonics(2023年影响因子:17.3)上发表题为“High performance and stable pure-blue quasi-2D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multifunctional zwitterionic passivation engineering”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一种高性能稳定纯蓝光准二维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及其光通讯领域应用。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因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和简单的制备方法,被认为是未来新型显示和照明技术的有力候选者之一。过去几年里,作为三基色之一的蓝光PeLEDs性能并不理想。研究团队在制备蓝光准二维钙钛矿薄膜PEA2Csn-1Pbn(Cl/Br)3n+1时,引入一种两性离子添加剂3-(苄基二甲基铵基)丙烷基磺酸(3-BAS)提升薄膜光电性能。此外,研究团队将所制备的高亮度、高稳定性的纯蓝色PeLEDs成功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并实现语音信号的高效传输。这项工作为开发高效稳定纯蓝光发射PeLEDs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同时证明其在可见光通信领域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沈超,暨南大学罗云瀚教授、侯林涛研究员和郑州大学直聘研究员张继斌博士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及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researching.cn/articles/OJ4296f6bdb48665f



周小平/李丹团队Angew. Chem.:

精确后合成修饰异金属有机胶囊选择性封装四面体阴离子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周小平/李丹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后合成修饰精准合成MOC的新策略。该工作以“Precise Post-Synthetic Modification of Heterometal-Organic Capsules for Selectively Encapsulating Tetrahedral Anion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IF=16.6)上。

PSM是丰富金属有机笼功能和应用的一种有效策略,通常通过一些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键、配位键和其他超分子相互作用)在母体框架中引入新的基团与连续反应位点,从而定向地改善金属有机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实现新的功能。周小平/李丹教授团队采用了一种新策略,首先设计合成金属配合物配体并含不饱和配位点与钯离子组装合成管状MOC1,然后通过配位后合成修饰法精准合成了两例分别包含双盖和单盖的MOC2-3。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溶液状态下的结构转变和主客化学性质,这些胶囊能够选择性地封装四面体阴离子。该研究为设计可容纳各种阴离子的人工金属有机主体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策略。

本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为暨南大学博士生赖雅亮,通讯作者为周小平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和暨南大学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nie.202402829




宾德善/周小平/李丹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宾德善教授、周小平教授和李丹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仅基于内部结晶不均的单一组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经一步热解即可获得一系列空心多孔碳材料的新方法,并证实所获得的空心多孔碳材料可作为长循环稳定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工作以“Facile Fabrication of Hollow Nanoporous Carbon Architectures by Controlling MOF Crystalline Inhomogeneity for Ultra-Stable Na-Ion Storage”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IF=16.6)上。

空心纳米孔碳结构(HNCs)具有结构稳定、电导率高和传质能力强等特点,在储能、催化、分离、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以传统的溶液反应法代替溶剂热反应法,并结合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控制,即可合成一系列不同颗粒结构(包括自组装结构)且内外结晶度分布不均的单一组分MOFs微米晶体颗粒。该方法成果避免了传统方法所需的包覆、刻蚀和配体交换等苛刻步骤,具有较强的调控性和放大制备可行性。研究亮点在于:加深了对单个MOF颗粒内部结晶不均的理解和认识,并为调控MOFs结构和通过MOFs实现HNCs材料的绿色、简单和可控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硕士生郑泽林、吴明敏和曾娴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暨南大学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0012




陆伟刚/李丹教授团队

在JACS上发表机器学习辅助发现丙烷选择性吸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陆伟刚/李丹教授团队在J. Am. Chem. Soc.上发表了题为“Machine Learning-Assisted Discovery of Propane-Sele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机器学习辅助筛选策略,用于发现丙烷选择性吸附MOF,并对筛选出性能最佳的 MOF(JNU-90)进行实验验证。作者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探讨了结构和能量描述符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这些MOFs的丙烷/丙烯选择性与其描述符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作者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更大的MOF数据库(CoRE MOF 2019)中的结构进行性能预测,进一步证明了所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尚未评估其吸附性能的MOFs结构的适用性。该工作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辅助计算筛选策略来评估MOF吸附剂的丙烷/丙烯吸附选择性。该策略可用于指导MOF吸附剂的开发,不仅适用于丙烷/丙烯分离,还可适用于其它具有挑战性的轻烃分离。


本研究成果被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莹为论文第一作者,陆伟刚教授和李丹教授为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等项目和暨南大学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3c14610



宾德善/李丹团队在JACS发表:面向低成本高温钾离子电池体系应用的导电金属有机框架(cMOF)负极材料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宾德善/李丹团队在面向低成本高温钾离子电池体系应用的导电金属有机框架(cMOF)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以“Condu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Superior Redox Activity as Stable High-Capacity Anode for High-Temperature K-Ion Battery”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JACS》(美国化学会志,IF=15.0)上。

由于钾离子电池具备资源丰富、输出电压高等优势,高温钾离子电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开发块体(Bulk)MOF材料仍面临巨大挑战。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优越的氧化还原活性导电金属-有机框架(HAN-Cu-MOF)作为高容量长循环高温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种表征手段结合理论计算均表明了C=N基团和CuO4结构单元可以为K+的存储提供有效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作者采用XRD、TEM和BET等表征手段先对导电MOF进行了表征,一系列表征验证其成功的合成了HAN-Cu-MOF。本研究为基于配位化学策略设计高性能高温电池电极材料提供了新的视角。

博士生杨梦华为本文第一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暨南大学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3c13113



一路生花 硕果累累!

祝贺暨南师生!

祝贺暨南园!

【责任编辑:曹竞】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