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长江全面禁渔以来鱼儿们过得怎么样?一起去找鱼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04月08日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禁渔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支流,还有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各地确定纳入禁捕范围的其他重点水域。

“十年禁渔”之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有近三分之一的长江鱼类在野外已经很难采集到了,全面禁渔三年多来,已经有部分之前看不到的鱼,又出现了。那么长江流域原本有多少种鱼呢?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接下来我们就穿越空间,一起去看长江鱼。



位于湖北宜昌的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中华鲟人工繁育基地。

在这里,不仅仅有珍稀濒危鱼类标本,更重要的是有长江鱼类家族的活体样本。

专家们按照江段,把生活在整个长江流域约80多种有代表性的鱼类在这里集中展示。有不少的鱼类已经很难在野外看到了。

例如胭脂鱼幼鱼,三道黑色横纹环绕全身,背鳍高耸,游动起来像风帆一样摆动,有“一帆风顺”的美称。随着胭脂鱼慢慢长大,横纹逐渐消失,会有一道深褐纹纵贯全身。繁殖期间,胭脂鱼遍体发红,色若胭脂,变成名副其实的“胭脂鱼”。胭脂鱼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亿万年,但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现胭脂鱼的野外繁殖现象了。

同样数量急剧减少的还有长薄鳅。长薄鳅曾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人为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在长江中游已很难看到长薄鳅了。

据专家统计,整个长江流域共有400多种鱼类。但在2017年的野外考察当中,已有135种不见踪迹,没有采集到野生样本。当然,我们不能说这135种鱼就灭绝了,但数量在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好在十年禁渔的成效已经开始初步显现。近三年,科研人员又新发现了15种多年不见的鱼,但是还有120种没有被发现。希望随着禁渔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个数字变小的速度能够再加快一些,希望这些长江精灵们能够如同它们祖先一样,安家长江,自在遨游。让长江鱼类家族的家底变多、变厚。

跟随记者一起去长江里找鱼!

如果不去科普馆,现在在长江中,我们还能看到哪些鱼呢?一起来沿着长江去找鱼、看鱼↓↓↓



在长江源头寻找生存海拔最高的“鲤鱼”

小头裸裂尻鱼是长江源特有的珍稀鱼类,也是目前已知生存环境海拔最高的一种鲤科鱼类,可以在海拔5200多米的地方生存。在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这种鱼是如何越冬的,它们的生存环境又是如何?



四月的长江源仍被皑皑白雪覆盖,河流还在冰封,记者跟随长江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始了他们今年在南源当曲的首次科研行程,车队沿着简易土路缓慢行进。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伟:当曲冰封的河段,从十一月底到第二年五月都有冰。我们大概要从当曲大桥到源头,找鱼类栖息的地方,找鱼类越冬场。

在三个长江源头中,相比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的水量最大。长江源地区的6种鱼类在这里都有分布,超4500米的平均海拔,使得这里的最低气温能够低至零下4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下,鱼能生存吗?

记者跟随李伟团队沿着河流继续前行,向着当曲的源头不断深入。高原上的天气很多变,时而会有大风夹杂着冰雹,突然袭来。在距离当曲源头不足50公里的地方,从空中俯瞰,两条小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处河湾。河面上,还能看到一群水鸟,在疾风骤雨中,泰然自若。

记者:这条河流没结冰。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伟:对对对,重点观察一下,这个地方可能会有鱼,上面有一点点薄冰,看得到底。那里,黄色的泡沫下面,有鱼有鱼!

科研人员对这里的水温进行了测试,温度计显示为8.9摄氏度。我们将水下相机深入到了河底超1米的深度进行拍摄,在河面下看到了大量的高原小头裸裂尻鱼,它们在镜头前自由地游来游去,丝毫感受不到冬季高原的寒冷。

河底的石头上,科研人员发现有石蝇等大量底栖生物,它们都是小头裸裂尻鱼的食物来源。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伟:这个越冬场的小头裸裂尻成鱼有3.2万尾,整个越冬场加上大小其它鱼类数量大概有80余万尾,这两个数据就为我们指示以后水生态系统是怎么演变,提供一个基础数据。

李伟团队认为,小头裸裂尻鱼在长江源的越冬场,生境状态良好。随后,他们继续溯流而上,前往源头地区,要在那里开展当曲上游河段底栖等水生物研究,以此了解小头裸裂尻鱼的更多越冬奥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伟:长江源如果受损失,那下面的情况也会比较糟糕,我们要突出重点保护鱼类栖息地、保护越冬场、保护产卵场、保护洄游通道以及索饵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保护鱼类、保护水生态健康。

长江源头的鱼类怎样过冬?

很难相信,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还有那么大的鱼。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群小头裸裂尻鱼越冬场的水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结冰呢?现在,对这些鱼有没有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呢?




和其他河流的源头是冰雪世界的景象不一样,当曲的源头是一片高原沼泽,但是在这儿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长江源独特的生命力量。

长江源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鱼种小头裸裂尻鱼,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鲤科鱼类,同时也是进化等级程度最高的裂腹鱼类,它相比于其他分布在长江源头区域的另外5种鱼类来说,小头裸裂尻鱼的分布范围更为狭窄,仅分布在海拔4400米~5200米的高海拔地区,而且像它这种多年生的冷水鱼,海拔高意味着鱼类生长速度极为缓慢,再加上高寒缺氧,生物饵料十分贫乏,它们要想长到四五十厘米,至少需要15~20年,所以说越冬场对它来说极为重要。

受海拔以及气候的影响,虽然已经进入4月份,当曲河源上许多河段仍然冻得结结实实,学名连底洞,也就是从水底到水面都会冻成冰坨子,没有活水,水生生物很难存活。这种条件下,小头裸裂尻鱼等其他鱼类又该怎么存活?

神奇的鱼儿栖息地:高原上的温泉越冬场

科研人员告诉我们,之所以小头裸裂尻鱼的越冬场没有冻成冰坨,主要是因为这片水域有温泉水汇入,保证了水的温度。

为了找到温泉水的来源,这几天跟随科研团队,从这个越冬场又往上游跋涉了近3公里的距离。

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处汇水断面,那里流水潺潺,水下生长着水草,我们在那里还发现了小蝌蚪和一些小鱼。科研人员经过观测,发现这些小鱼是小头裸裂尻鱼的幼鱼。我们也测量了那里的水温,大多是20摄氏度以上。

我们随后在周边进行了探查,在距离汇水点大约几百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温泉,那里周围堆叠的岩石大多是钙化,专家推断那是一片形成许久的温泉眼,这个温泉点的温泉水进入河流,保证了数公里的一段河流能够常年不封冻,为这些高原生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

开展越冬场保护工程 维系长江源生命栖息地

“聪明”的鱼儿在河流冰封前,从各个支流游到此地过冬,第二年夏季来临前,再“洄游”到不远处的产卵场生育。随着第二年春天的到来,小头裸裂尻鱼也进入繁殖季。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李伟:小头裸裂尻鱼安全越冬之后离开越冬场,就进入了自然繁殖期。它们的繁殖时间发生在6月中旬。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栖息地,栖息地离越冬场非常近。距离近说明它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体能量用于自然繁殖,从另一个方面凸显了这个越冬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实施长江源越冬场重点保护工程。保护好这个重要的、特殊的温泉型越冬场。

接下来,科研团队将重点研究小头裸裂尻鱼的洄游通道,从而确定更加准确的保护措施。对于长江源水生物的保护,青海省目前也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对长江青海段实施了全面禁渔。目前相关区域已经设立了远程视频监控123处,有1300多名巡护队员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护,共同守护长江源的生态安全。

去三江口看城市里的鱼

看过了长江源头无人区的鱼,我们接下来再去看看长江穿城而过的城市里的鱼。金沙江与岷江在四川宜宾汇合后成为长江,通常两江交汇之处,水中生物比较丰富,往往鱼也多。长江全面禁渔之后,宜宾的三江口的鱼这两年也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甚至还成了市民游客前来打卡的一个生态景观。但是最近这几天,那里的鱼好像看不到了,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总台记者 蒋林:其实在我们一个月前来这里踩点的时候,在我身后的这个三江汇流处,真的肉眼可见的有很多鱼,但是当我再来宜宾准备直播的时候,就惊讶地发现,鱼没了!

其实从每年的3月到6月都是长江中绝大部分鱼类的繁殖季节,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气温与水域等因素,每种鱼的繁殖时间会略有不同,但时间段就集中在这几个月。此前在三江口游客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在中上层水域中的鲢鱼、鳙鱼和草鱼。进入繁殖季节之后,因为它们的卵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可以附着的介质比如水草,所以它们会暂时离开这个相对水流较快,水深较深的区域,找寻更适合产卵孵化的水域。


为了证明之前这里确实有鱼,我们给大家看一下前一段时间我们拍摄一组画面,当时这里鱼聚集在一起,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三江口水流交汇,鱼儿们的食物更加丰富,我身后的这片水域,为鱼类的觅食与栖息提供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冬季,当红嘴鸥飞来的季节,飞鸟和鱼似乎在这里也能和平共处,一个飞得自由,一个游得畅快,构成一道和谐的生态景观。

那么,这些鱼去哪生宝宝了呢?在不干扰鱼儿们繁衍后代的前提下,这几天我们也在努力寻找着它们的身影。就在前几天,在宜宾叙州区江岸边发现了大群的鱼,它们往往会在水流相对较缓或者是已经开始有水草的天然水域当中活动。

老话儿说“莫食三春鱼”这曾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态观念,而现在我们更要行动起来,恢复江河的生态平衡与物种多样性。让长江继续美下去,富饶下去。

探访胭脂坝鱼类产卵场

胭脂坝是长江中的一个坝滩,水涨是河,水落是岛。这一带江面宽阔,水底砂石适合鱼类产卵,是长江中重要的一处产卵场。现在正是一些鱼类的产卵季,这里的鱼是不是多了起来呢?



总台记者 金珠: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胭脂坝江段,这里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鱼类产卵场。繁殖季节即将到来,今年鱼儿们的数量是不是会有新的变化呢?

目前,一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监测,他们乘坐小船,关闭动力,随着水流往下游漂,这样能尽可能不打扰鱼儿们,获取更真实的数据。

水下无人机下水 捕获鱼类活动画面

水下无人机下水后,捕获到了几种鱼类的水下活动画面。在繁殖季节,很多鱼会逆流而上,在比较浅水的区域聚集,等待合适的时机,也就是水温20摄氏度左右的时候进行繁殖。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 石小涛:相比较禁渔以前,长江总的鱼类资源量显著增加。大鱼明显增多,也出现了一些曾经消失的鱼类。鱼类的种群结构仍在恢复中、调整中,还有一些鱼类种群恢复仍然较慢。

大桥“一跨过江” 减少声光干扰

鱼儿离不开水,鱼和人类的关系更是影响鱼类的生存。长江十年禁渔,功课不仅是做在水下,也做在岸上。

这座红色的跨江大桥名叫至喜长江大桥,在江中看不到一根桥墩。

这样的设计方案就是为了保护鱼类,如果近距离观察,整个桥面上看不到高高矗立的路灯杆,只有1米左右高的护栏灯,这样可以保障灯光不照射也不反射到江面,从而不会惊扰鱼类。事实上,石小涛教授团队也在持续监测周围灯光和噪声对鱼类的影响。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 石小涛:我们发现光照和噪声对部分长江表层小型鱼类有所影响,但是对长江旗舰物种比如中华鲟的影响有限。

葛洲坝下游60公里全面禁捕禁钓

禁渔之后,国家规定允许一人一钩一杆进行休闲垂钓,但是葛洲坝下游不仅仅是四大家鱼等鱼类的重要繁殖区,更是目前已确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的唯一自然繁殖产卵场,因此宜昌市早在2018年就规定,葛洲坝下游60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捕,休闲垂钓也是不行的。

在水面有宜昌渔政的巡逻船,他们会对休闲垂钓行为进行劝离,我们也呼吁大家,不要在这片水域钓鱼。

如今的长江两岸,绿植青翠,景色宜人,随着沿江沿线一公里化工厂全部实现关、改、搬、转之后,目前宜昌232公里长江岸线已经重新披上绿装。再过一段时间,随着主汛期的到来,江水就会将一些挺水植物淹没到水下,形成小鱼小虾最爱的水下草场,鱼儿们多了,中华鲟的食物也就有了保障,鱼儿们就可以安心在这里栖息、繁衍。

长江口有哪些鱼

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一探究竟

禁渔三年来,长江口的水生生物资源情况如何?在覆盖3200平方公里的长江口禁捕管理区,以及包括杭州湾、黄浦江、淀山湖等江河湖海水域,研究人员通过102个监测站位持续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中华鲟、江豚和刀鲚等10项监测任务。


总台记者 张寄予:我现在是在上海长江口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船上,这里正在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的月度监测,研究人员正在准备做一个下监测网的操作。

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为月度监测,采用同一站点同一方式。以东西向洄游监测断面为主,下网拖曳30分钟,这样既能采集到一定量的样本,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破坏。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资源监测科科员 王婷:有舌鳎鱼、棘头梅童鱼,还有一些长吻鮠,已经放到暂养箱里面去了。它生命力比较完好的状态下,称量一下它的生物学的一些特征之后就直接放回到原水域。

记者跟随的这条科研调查的资源监测船,不仅要按照规定的时限、水域、品种、作业类型和网具规格等要求进行作业,也要受到上海当地渔政部门的全程监管。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执法人员 邢凯:活的生物样本我们要立刻进行放生,死的可以留去做生物样本试验。特别是要现场称重,不允许他们流出一条到市场,一定要以项目单位进行保管。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资源监测科科员 王婷:先测一下它的全长体长,体长40厘米,体重824.7克,放生吧。

每年的3月到5月是刀鲚的汛期,当天,我们还跟随监测船来到了刀鲚专项监测的站位。这里是刀鲚洄游的必经之路。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定置三重刺网,网目尺寸不小于2厘米,主要用于采集刀鲚大规格繁殖亲本资源,较小的个体可以从网孔中穿过。

对于生态监测来说,现场的打捞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研究人员还会将不同地点打捞上来的生物样本,在实验室进一步解剖检测。

研究人员介绍,当鱼类通过鳃的呼吸作用时,从水中吸收进来的钙离子,会在鱼两侧的耳石囊中沉积形成耳石。耳石切面上有类似年轮的轮纹,这就是鱼类年龄的密码。人们还可以通过耳石的检测,进一步推断鱼类洄游的生境履历,以此来判定刀鲚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等重要栖息地的分布情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超:通过耳石的微化学的分析。在长江不同江段,都有适合刀鲚繁殖的地方在,有适宜的产卵场。2019年以前,刀鲚呈现出一个低龄化,渔业可能就面临着一个荒漠化的情况。 到了2021年的时候,我们长江全面禁捕以后,它的资源量、个体规格、年龄组成,都有非常好的增长趋势。

专家:禁渔有效果 但是还远远不够

那么,禁渔进入第四个年头,长江里的鱼是不是真的多了?生态修复有没有效果?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他也是长江十年禁渔的首倡科学家,听一听曹院士怎么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今年已经90岁了,他一直致力于对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的保护研究。2006年他呼吁把阶段性休渔改为全面休渔十年。2007年,他和1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倡议保护长江生物,建议长期全年禁渔。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禁渔是一种措施,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的种群,野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它自然的生态。所以不是一两种鱼,而是整个鱼类多样性,一个地方的鱼类的群落有哪些种能够被恢复,让自然的野生种群能够恢复再增加。

长江十年禁渔,今年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前三年禁渔成效如何?曹文宣院士认为,禁渔有效果了,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鱼类栖息地还没有完全恢复,实现野外自然繁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有很多多年没有见的鱼,像鳤鱼,现在也恢复了,但是它数量少。要维持一个物种长期生存下去的话,除了它的活动范围以外,还需要整个水系的恢复。因为河流涨落水,这些生物都适应这样的自然节律。什么时候涨水、什么时候落水、什么时候水温多高,生物有这项本能的。让它自然繁殖,才能会恢复它的自然资源。



【责任编辑:胡庆章】

星海故里,千人唱响《黄河大合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5 18:02:38

青年水电建设者创作歌曲《青春无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23:31:57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