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熟人推荐机制就像一种“被动曝光”

作者:周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4月03日

    “不要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近日,这一话题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相关讨论将各大社交App“热衷”的熟人推荐机制带入了舆论关注的风口。不少网友表示感觉到了冒犯,“你推送的人我认识,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所谓的熟人推荐机制,是算法精准推荐的一种典型表现。其原理并不复杂——社交平台通过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向用户推荐通讯录好友,并且读取好友的通讯录,寻找可能存在的共同好友并进行推荐。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类似消息,比如“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关注的1人是TA的朋友”等。

    算法此举的初衷可能是帮助用户在平台里织密社交网络,形成更强大的社交磁场,然而在这个磁场中,越是熟人,越往往可能是“同极相斥”。这并不难理解,比如有很多网友,平日里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但在社交平台中却喜欢通过畅所欲言甚至胡言乱语的方式解压。他们之所以敢于如此“放飞自我”,正是因为“反正这里没人认识我”。而一旦被熟人发现,其尴尬可想而知。甚至有网友表示,“吐槽室友的帖子被室友刷到了到底是什么体验啊”。

    更进一步看,网友们对于熟人推荐机制的反面意见,折射的是他们对于“两个边界”的守护。一是私人与群体的边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秘密世界,生活中也有自己的“秘密花园”,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社交平台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这是一片私人的、不想被发现与涉足的“净土”,因此我们才可以放心地说想说的话,听想听的歌。二是网络与现实的边界。正如有网友所说的,“现实中我们是同事是同学,但在网上请你不要认识我”。

    相关讨论也可以延伸到对于算法边界的思考。一方面,原本希望通过熟人推荐来增强用户粘性,却很有可能导致网友因“身份暴露”而选择“弃号重开”。另一方面,这种“被动曝光”让很多网友感觉到了“被冒犯”,认为算法的手伸得太长,伸进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毕竟,算法是千篇一律的,而用户的实际需求却是各有千秋的。

    我们看到,当对于熟人推荐机制的抵制成为共识,很多“熟人”也开启了一些心照不宣的默契。比如,同事之间不打听对方除了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外的其他账号,即使偶然刷到同事也“就当不认识”,等等。

    网友们也希望社交平台能够完善推荐机制,给出更加精细合理的推荐方式。比如,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让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接受把自己推荐给熟人,甚至可以在用户发布内容时提供“屏蔽可能熟人”的选项。此外,也可以通过兴趣、风格等更多元的方式帮助用户进行推荐。很多网友都有“网络熟人”,彼此不曾谋面甚至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在网络空间中因兴趣相投成为了“平台搭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责任编辑:杨鑫宇】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200件文物追寻中法交往历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5:39:49

当事人说 | 游本昌:向下扎根往上长,笑看万树繁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4-02 10:40:41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

“琴怀香江—香港国乐名家交流会”在京津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18

当三清山携手文学IP,网络小说如何“寄情山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