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北京茅盾故居修缮后开放

作者:张恩杰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年03月28日

2024年3月27日,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家茅盾先生逝世43周年纪念日。因修缮暂时关闭的北京茅盾故居在这一天恢复开放,同期开展的“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带现场观众一起走进茅盾的文学世界。

茅盾1974年迁居于此

当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门内侧的影壁,上嵌邓颖超书写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额,影壁前有一口荷花缸;院内矗立着汉白玉材质的茅盾半身雕像,置于一尊黑色大理石基座上。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告诉北青报记者,1974年茅盾迁居于此,1981年3月27日茅盾去世后,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该地改建为“茅盾故居”。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茅盾故居历经四十年风吹日晒出现了一些年久失修的情况。

“为此,在疫情期间,我们遵循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文物部门的相关要求,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聘请有文物修复资质的公司对茅盾故居进行了维修。”王军称,以原始形态保留了茅盾故居会客厅、卧室以及浴室、冰箱、秋千等生活场景物品。

“在这书房内有写字台、沙发,茶几上堆放着的是他写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时,备查的旧期刊、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以及晚年阅读过的书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茅盾晚年身体不太好,需要长期服药,一旁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药瓶。

数字化呈现故居会客厅

保护好茅盾故居的同时,如何做到空间布局的活化利用?王军表示,文学馆正在对茅盾故居做一些数字化的场景展现探索。比如茅盾长期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与冰心、巴金,丁玲等文坛大家常有书信往来。“对此,我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这茅盾故居会客厅做一个茅盾与这几位文坛大家交流对话的场景,数字化呈现茅盾的文学思想及人格魅力。”

茅奖得主李洱参观故居

就在茅盾故居开放当日,茅奖得主李洱也前来参观。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有幸获得了以茅盾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我们都知道,茅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形式的白话小说,他本人的创作留给后来的作家很多启示。茅盾写都市,他有对中国南方小镇生活的描述。他的创作面是非常宽广的。他的手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手法。”

李洱还认为,当下对茅盾的研究艺术空间还没有完全打开,他相信读者来茅盾故居看到相关的展陈学术信息,有助于如何思考茅盾与当代文学小说的关系。

展览

洗眼杯见证《子夜》创作历程

当天,中国现代文学馆精心筹备制作的“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正式开放。展览共开放三个展厅,依茅盾生平时间线索,为观众展现茅盾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

第一展厅为“从文学青年到革命者”,从“青年时代”“新文学的弄潮儿”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三个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方式展示茅盾早年的经历。

第二展厅为“子夜与大地”,从茅盾小说的整体社会背景到《子夜》的相关实物展品,还原茅盾小说创作的概况、意图、过程,展现了茅盾各类文体创作的成果。北青报记者在这一展厅的玻璃展柜里不仅看到了茅盾《子夜》手稿展示,还有茅盾生前使用过的茶壶和洗眼杯。第三展厅展现建国后茅盾的工作和生活。

据展陈人员介绍,茅盾的表叔卢学溥卸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司长一职后,来到上海做“寓公”。1931年秋天,茅盾经常出入卢公馆,接触了不少政界要员、金融家、实业家、商界和军界人物,从他们那里了解了当时诸多社会现象,萌生了创作《子夜》的设想。“这件椭圆形的洗眼杯是用硼砂眼浴的医用器材,据茅盾友人欧阳翠回忆,茅盾每天都要用它洗眼。”

本次展览共放置了六种小卡片,包括纪念印章钤印、茅盾相关知识问答、茅盾书法描红等内容。全部集齐,即可装订为小纪念册。

【责任编辑:郭韶明】

网络视听用户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7 17:02:27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年鉴》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5 11:48:39

马慧娟《飞起来的村庄》: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08

“琴怀香江—香港国乐名家交流会”在京津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18

当三清山携手文学IP,网络小说如何“寄情山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14

杨丽萍任总导演,《平潭映象》在天津上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4 20:11:16

《山海经》里藏着海洋文化秘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2 11:00:44

到江南寻访“周处除三害”的历史遗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2 1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