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揭开2600年前“柏人城”面纱

作者:李祺瑶 来源:北京晚报 2024年03月23日

本报记者 李祺瑶

进入期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梅田的办公室里,积攒了一沓考古发掘资料,他正在细心整理,希望将研究发现总结成年度简报。其中一页陶文拓片上,隶书篆刻的“柏人”两个字格外清晰,揭示了这些一手资料的身份。它们来自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一座距今2600多年的古城——柏人城遗址。

最近两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组成的考古队进驻河北邢台,并建立了考古实习基地,与当地文物部门一起对柏人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双方努力下,这座尘封千年的赵国古城渐渐褪下神秘面纱,一系列出土文物呈现于世人面前。

视觉中国供图

初入古城

首次发现“中”字形单体建筑夯土

河北历史文脉的两大源流,一是燕文化,一是赵文化。据史料记载,柏人城始建于春秋,春秋晚期属晋,战国时期属赵国,是仅次于邯郸赵王城的第二大城市。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水患而迁移,柏人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柏人城遗址仍保存较为完好。其北邻泜河,三面环岗,城内地势北高南低。“城址近方形,为夯土建筑,城墙全长8017米,城郭面积4.2平方千米。南城墙和西城墙保存较好。”在李梅田的描述下,柏人城遗址的样貌逐渐清晰。他介绍,目前,城址内还有村庄,自建村以来,未有大型动土建设用地,其余地区都是农田,地下文化层未经严重扰乱,“可以说,柏人城遗址是研究我国北方城市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2013年,柏人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018年,文物部门曾对柏人城遗址进行过两次发掘。从202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河北省文物局开展长期合作,在柏人城遗址建立了考古实习基地,对柏人城遗址的发掘做了长期规划,希望通过长期的考古工作,厘清柏人城的历史沿革、兴废历史、城内布局及功能分区等,为柏人城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翔实的考古资料。

2022年8月,经过改造,柏人城遗址内的一座停产煤矿作为实习基地,迎来了首批师生入住。基地配置了多功能教室、文物资料整理室、文物库房、考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满足师生教学实习、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需求。

2022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历时4个月,收获颇丰。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夯土,总体形制呈“中”字形。这是此次发掘区内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单体建筑夯土,也是柏人城遗址被首次发现。“本年度考古发掘的文化层年代跨度大体从西汉到东汉,主要遗迹遗物都是两汉时期的,各类遗存非常丰富,说明该时期的柏人城非常繁华,居住人口众多。同时,也发现了少量战国和唐代及以后的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春秋晚期的鬲足,年代最晚的遗物为唐晚期邢窑‘盈’字款白瓷碗底。”李梅田说,这次发掘不仅让柏人城遗址的文化面貌、发展序列有了较全面的呈现,而且初步明确了柏人城遗址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布局分区,“柏人城遗址不同区域存在历时性的兴衰变化,对于研究河北平原南部地区先秦至两汉的聚落变化、生业状况、人类活动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探寻遗迹

透过陶器骨器还原古人手工作坊

考古是一个逐渐探寻的过程。2023年8月起,人民大学师生对柏人城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柏人城遗址北部,师生们布设了16个5米见方的探方,与2022年发掘区相连接。“有规律、大面积的夯土在柏人城遗址的发掘中已经出现,我们希望循着此前的发现,找到这座古城的核心建筑。”李梅田解释,这片夯土是最为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它可能意味着大型建筑的存在,“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柏人城的布局和功能分区。”

闷热的8月,考古工地里热火朝天。在带队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不同的探方,不辞辛苦地一遍遍刮面,寻找着夯土的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个一个探方中的夯土被识别,最终在发掘区内的6个探方找出了夯土的范围和界限,疑为一座前有廊庑的大型建筑基址。

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师生们共计在遗址里发掘了约400平方米的区域,发掘深度2米至5米,发现夯土、灰坑、房址、水井、陶窑等各类遗迹200多个。“在2022年发现的大规模夯土东侧,我们发现了它的延伸部分,发现了数个排列有规律的磉墩,经完整发掘后,基本确认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主体建筑长约20米、进深约15米,说明此地曾是柏人城内比较重要的功能区。”李梅田进一步解释,“我们推测这是城内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建筑物,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这一建筑所属的年代大约为战国中晚期到汉代。”

发掘过程中,不断有陶、砖、瓦甚至动物骨骼被发掘出来。通过这些被历史掩埋的细小碎片,考古工作者一点点还原出古人的生活场景。“在夯土建筑基址附近,我们发现了罐、盆、豆、壶、瓦等大量陶器,制陶工具以及陶窑等遗迹遗物,说明此地可能与制陶作坊存在关联。”李梅田说,师生们还运用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多学科手段,深入分析研究出土遗物,“这次发现了羊、牛、猪等动物骨骼,很多都有经过切割、打磨、钻孔的加工痕迹,属于骨器的半成品,我们推测这些骨骼应该是当时用来制作骨器的。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片区域很可能是手工作坊区。”

科技加持

解码出土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考古是一门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科学,在柏人城遗址,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师生们还带来了最前沿的考古技术。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全站仪、遥感、无人机、三维建模……一个个科技工具助力考古人员探秘田野,解码2600年前的历史信息。

“不断发现遗迹现象的同时,我们还要为遗址建立数字化模型。”李梅田说,师生们在遗址内搭建了三维测控网,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起柏人城遗址考古信息系统。他以RTK技术举例,这是一种在高精度GPS基础上使用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通过手持仪器能够实时测算出任意点位的三维坐标,精度可达厘米级。“运用考古技术课上学到的测绘技术,同学们扛着RTK仪器在探方的隔梁上穿梭,打下电子坐标,待导出坐标后,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拉线建模,将难以测量的考古工地变成直观清晰的三维电子模型。”

学生们还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技术,协助当地考古人员拍摄探方平面图。有学生笑道:“前沿科技加持,让搭梯子向下拍摄遗迹俯视图的艰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整理工作也是田野考古的重要一环。对待每一处遗迹、每一件出土文物,哪怕是一些碎陶片,学生们都会认真记录,做好编号,以最简洁明了的格式诠释收集物的全部关键信息。

“这是对文物、对历史的一种尊重,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是每一位考古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李梅田说,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令老师们感到欣慰。

为了进一步解读出土文物蕴藏的信息,学生们将亲手发掘的大量陶片、建筑构件等装进编织袋,编好号,“打包”带回基地,进行清洗、拼对、复原等,再将文物送进库房。整理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发现带有刻画文字的遗物,其中最多的是刻有“柏人”文字的陶片,明确了两汉时期柏人城是一处等级较高的中心聚落。这些重要信息也会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在案,学生们给每件遗物都拍了照片,拓印了陶片上的文字。截至目前,师生们共计修复了上百件柏人城遗址出土的陶器。

柏人城遗址2023年度野外考古发掘工作结束,目前已进入整理总结阶段。李梅田表示,此次考古发现揭示了柏人城遗址的不同样貌,生动再现了柏人城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进一步研究北方地区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城市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夯土建筑、大量陶器及制陶工具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两汉时期制陶业以及柏人城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4年的考古发掘计划已经出炉。李梅田说:“我们会选择柏人城遗址北城墙附近的点位,对城墙和城门进行解剖性发掘。希望通过对城墙和城门结构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柏人城遗址从始建到废弃的整个过程。”

随着柏人城遗址考古实习基地设施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齐全,一系列规划提上日程。“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河北文物部门合作建立的柏人城实习基地,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体现。这处实习基地不只为人民大学的考古教务服务,也承担着为当地培训田野考古人才的任务,未来还计划和当地中小学合作,把科普课堂开在考古工地,让更多中小学生、甚至普通公众感受考古的魅力;同时也将助力当地文旅发展,为文物的活化利用做出贡献。”李梅田表示,人民大学将和地方协调联动,推动考古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考古研究走向深入,助力考古资源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责任编辑:李丹萍】

《山海经》里藏着海洋文化秘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2 11:00:44

到江南寻访“周处除三害”的历史遗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2 11:00:43

战国的高台建筑为什么衰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2 11:00:42

“港风”再起,香港影视驶向何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1 22:07:25

春意满园,春季北方养花技巧大全|我的节节·春分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0 17:30:00

微电影|上海为困境青少年打造“追光小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9 13:14:50

两座“海丝古港”在舞剧《东方大港》中同频共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21 16:16:34

舞蹈《净美》亮相 大学生将院士故事搬上舞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3-19 13:14:47

电影电视剧微短剧……你的旅行指南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2024-03-19 07: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