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一所地方师院27年劳动育人伴随数万学子成长成才

作者:雷宇 李梁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1月03日

李梁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田野上,连片稻田满眼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几十名大学生深入稻田分组劳作,手握镰刀,弯腰收割,逐捆脱谷。

说起两个月前学校在校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汉江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2级本科生黄旭至今印象深刻:“在打谷棒有节奏的敲打声中,稻谷脱离稻穗落成谷堆,我终于清晰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粒粒皆辛苦’”。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江师范学院深耕劳动教育27年:1997年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2010年列入学生德育素质测评;2014年加大文化素质教育力度,实施“知行反思”育人体系;2018年将劳动教育纳入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该校学工处劳动教育负责人李小龙介绍:“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学生为本、潜心探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据悉,该校劳动课的岗位设置最初以环卫保洁类的体力劳动为主。夏日炎炎时,垃圾桶附近飞满了蝇虫,巡岗的老师也会担心:刺鼻的味道会不会让学生们望而却步?

李小龙介绍,脏活累活往往是老师冲在最前方,教师以身垂范,学生产生共情。“一开始也会有同学不理解,觉得劳动是件‘痛苦’的事,可当他们看到自己打扫干净的街道时,心情自然就明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牢筑劳动光荣的信念,该校每年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结合成绩,对于在劳动教育课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及个人予以表彰,累计表彰先进班集体320余个、劳动标兵2800余名。

“评优让同学们明白了劳动创造价值、实干成就伟业的道理,在学校中营造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育氛围”,前不久刚评选出来的“劳动标兵”、汉江师范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学生兰馨语说。

汉江师范学院的劳动教育,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通过劳动促成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习惯养成,助力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在十堰市博物馆做讲解员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劳动实践。”黄旭说。这个热情洋溢、声情并茂地将文物讲“活”的优秀讲解员,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拿着讲解稿怯生生不敢说话。

作为一名讲解员,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主动和观众沟通交流。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黄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以前是个偏内向的人,很少主动讲话,博物馆讲解工作帮我重建自信,让我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了信心。”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课需求、提升学校劳动课的科学性,汉江师范学院学工处会在每次劳动课结束后向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抽样回访,并在每一学年末根据各个部门、岗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安排下一年的工作。

2023年8月,汉江师范学院发布《汉江师范学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办法》,劳动教育课程再次优化,分为知行融合、品德融合、专创融合三个模块。其中,知行融合模块包含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教学34学时,学生必须按要求在一周内完成至少40个学时的劳动教育,成绩合格才能获得1个学分。

酒乡为魂、花香为景、茶香悟道、稻香思源。为了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灵活优化课程设置,汉江师范学院先后建设花田酒溪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和茅箭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结合地缘优势,将劳动教育的课堂从学校搬到田间地头。

“茅箭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有我种的樱花树。”兰馨语介绍,去年3月,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劳动+”主题活动,同学们三四个人一组,挖坑、栽树、填土、浇水、覆土,小小的树苗上,几朵樱花还未完全绽放,“在春天种一棵树给人以希望,看着这棵樱花树,我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

“每次活动结束,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李小龙说,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得到的收获和成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能量。“这也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充满‘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劳动理论知识课程并不枯燥,相反,劳动法律法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职业安全等知识恰恰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说起学校的劳动教育,作为师范生的兰馨语很有体会,“搭建了真正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多年来,汉江师范学院充分利用师范院校优势,组织师范生为留守儿童开展课业帮扶、心理疏导、手工制作、美育体育课程等志愿服务。

“童心童行”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分队在丹江口市关山镇五龙庄村、竹溪县向坝乡等地服务10余年,累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1200余人,授课800余节,举办大小活动500余场,捐助图书900余册,已成为汉江师范学院借助劳动育人“金钥匙”服务地方发展的品牌项目。

27年来,汉江师范学院持续探索劳动实践教育,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指引着6.9万余名学子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在劳动中成长成才。

该校党委书记纪光录说,要通过“出力流汗”,让学生在能力提升、生产锻炼和岗位匹配之间找到平衡,提升学生的自我获得感、职业匹配感和职责使命感,实现高校、社会、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协同育人目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热爱劳动的好传统不能丢”。

【责任编辑:原春琳】

在剧本杀里,大大方方地谈论艾滋病

中国青年报2024-01-03 08:00:56

微短剧等不及一秒

中国青年报2024-01-03 06:35:38

微书: 方寸千言浓缩诗词中国古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01 12:26:32

苦练三十载,磋磨锻乌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01 12:13:55

匠心独运玉雕琢 别出心裁展新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01 12:29:00

微电影|梦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7 21:57:52

MV|乐山好少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7 19:59:35

寻秦记:大学师生历时20年探求最早的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6 08: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