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传统文化+”节目蓬勃灿烂

作者:刘宗智 来源:齐鲁晚报2023年12月16日

记者 刘宗智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于12月9日首播,依托中国百年考古的丰硕成果,以纵向时间为线索,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自秦汉溯源探寻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是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SMG打造的系列题材纪录片,分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由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担任学术总顾问,近百位中国考古学家组成顾问专家团,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透过历史的长镜头,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该片已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项目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名单。

不同于往常的正叙历史,考虑到观众熟悉程度,《何以中国》采用倒叙的手法,探寻何以中国:从迈向一体化秦汉帝国,到封邦建国的周王朝,由“月明星稀”的王国时代,上溯到邦国林立的古国时代,再溯源至东亚大陆各地异彩纷呈的新石器时代定居农耕文化。由此,《何以中国》全方位解码中国大地之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

首集自秦汉溯源,探寻何以中国。从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代木方、渤海湾畔的秦代行宫遗址、秦直道遗址,到汉代南越国宫苑遗址,再到海昏侯墓,解析史料、透物见人。数百年间,风起云涌,秦汉更迭,文物见证了中国由分裂走向多元一体、持续发展,观众听见了“中华文明何以伟大”的历史回响,看见了“中国特色从何而来”的文明来路。

弹指一挥间,多少王侯将相生死荣枯,多少无名之辈隐入史海。华夏文明的故事,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何以中国》收束目光,关注不同性别、年龄和社会身份的人群,通过考古中挖掘出的只言片语窥见亲历者的人生一隅,透过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世事变迁、斗转星移。曾经安陆城外连绵的丘壑,二十多个世纪后已变为湖北云梦睡虎地遗址,兵卒“黑夫”与兄弟“惊”的家书出土于此。身处瞬息万变的战场,家书中满是对家人的惦念,信的末尾罗列着对熟识亲友的絮絮问候,最后一行则是对妻女的关怀。家书写在木牍上,木牍被郑重放置在木椁头箱中。或许“黑夫”与“惊”最终仍是生死暌违,家书便成为生随死葬的珍藏。秦国时期,从辽东至陇西,自长城至南海,数百年间干戈不止、纷争不休,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每一张都迥异的面目,是曾披坚执锐的赳赳雄师,也是与今人一般无二、被生离死别磋磨的血肉之躯。

沉浸式历史复原亦是《何以中国》的一大特色和创新。在国家文物局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下,《何以中国》共拍摄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点位230余个,足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跋涉超过4万公里。创作组梳理学术资料共300多万字,脚本撰写字数达40万字。依据扎实、多学科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历史场景拍摄阶段共复原叙事场景220处、服装2268套、饰品1500件、道具3600余件。考古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证经补史”,还发挥着重建历史的作用。

“明星+文化”撞出新火花

总导演干超这样阐述《何以中国》的四层内涵:“一,考古写史,以考古引领,跨越万年时光,实证早期文明国家中国的发源和发展;二,透物见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三,连接现实,以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回答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动力;四,视听创造,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并使节目各部分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作为一部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何以中国》根据大量资料搭建场景,邀请演员参演,致力于还原先民最真实的生活面貌,给观众亲切动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纪录片《何以中国》的首集《秦汉》中,演员胡歌饰演从玉门到敦煌一处邮驿机构“悬泉置”的吏卒——啬夫弘,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军情急报,接待往来的各级官员和各方使者。在啬夫弘任职的十八年里,他见证了无数生死往来,见证了丞相史李尊护送复员的戍卒返回原籍,也见证了和亲的解忧公主晚年从乌孙归汉。片中,胡歌不着一言,仅通过神情和动作还原历史人物。据悉,《何以中国》的后续剧集里,还会出现曹磊、吴倩、贺刚等实力派演员的身影。

知名演员的加入,对文化纪录片乃至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否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何以中国》看,胡歌等知名演员的加入,确实扩大了纪录片的观众群。而在豆瓣评分9.3分的《国家宝藏》中,最受观众喜爱、话题度最高的一部分,就是由演员们扮演古人,讲述国宝前世今生故事的小剧场。演员的精湛演绎,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鲜活、接地气的诠释,也让《国家宝藏》这样一档文化类节目瞬间“人气高涨”,成为现象级的爆款综艺。无独有偶,《典籍里的中国》也通过“神仙选角”倪大红、李光洁等实力派演员,还原了有血有肉的历史圣贤,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悠久的时间跨度和广度难免让当代人对历史感到陌生。以普通大众为目标群体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的通俗化演绎中,可以适当邀请优秀的实力派演员共同把历史人物可视化,达到视觉、情感双重冲击,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同时,演员自带高流量,亦可为节目增添话题度与热度。

“传统文化+”创新性不断提升

《何以中国》《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纪录片或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更为新颖多元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只是近年来“传统文化+”节目的一部分。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传统文化+”已成为电视节目流行的“新玩法”。从文化纪录片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传统文化+”节目的叙事形式愈加丰富,表现手法愈加多元,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以更多的创意,让“传统文化+”节目的叙事形式愈加丰富。《一本好书》抛开以往常见的综艺表现形式,通过新型呈现手法将书“演”给观众看,把书籍变成了“活”的场景。演员的服装、舞台的设计、道具的完善等,都尽可能地还原原著,以朗读旁白的方式对书的内容、书的作者进行评价,邀请的点评嘉宾为第一现场的表演和书籍本身提供了多重思考思路,也为整个节目进行总结讨论。

更多的创意与丰富的技术运用,让“传统文化+”节目的表现手法愈加多元。《何以中国》的终极宣传片中有一帧极富东方传统美学意义的视觉复原画面——“重瓣花朵”。“重瓣花朵”是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对史前文化结构之美的理解,花心与内圈花瓣、外圈花瓣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设计充满着现代元素,借助科学技术,从形到意,完美演绎了诗词艺术。将超高清、多维声、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节目形式创新推广中,呈现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诗画中国》节目利用“诗画合璧”的新视角,借助“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的新形式,充分运用XR、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先进科技,让人们在光影变化中切实地体验到经典诗画的美轮美奂。

主题不断拓展 节目频频“破圈”

在综艺节目数量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内容创新相对乏力和同质化,成为越来越显著的一个现象。而“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在于关注的主题不断拓展,充分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比如《诗画中国》,从近千幅作品中选出40余幅画作、50多首诗文,畅游诗中画,品味画中诗,观众跟随节目领略《竹石图》《墨梅图》《杂花图》《昭陵六骏图》《万壑松风图》《公孙大娘舞剑图》《溪山行旅图》等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蕴,感受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追求。

比如《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十二期节目分别围绕“动物、饮食、游戏、服饰、军事、经济、运河、科技、交流”等主题,奉献上气魄宏大的文物主题大餐,观众可以认识红山玉龙、妇好玉凤、河姆渡陶猪、错金铜博山炉等精彩绝伦的国宝。

如“和诗以歌”表达形式的《经典咏流传》;穿越古今来讲述文物历史故事的《国家宝藏》;探秘寻宝为主的故宫IP开发文创产品的《上新了·故宫》;携手国家级文艺团体的《国家舞台》;全民参与创演的传统戏曲节目《戏声戏韵》;以民族对话世界的舞蹈类节目《舞语者》;聚焦历史中的珍馐美馔的《一馔千年》;放眼中国婚俗文化的《中国婚礼—好事成双季》;揭秘世界遗产的互动纪实文化类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3》;聚焦六大全新江南文化地标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第二季;深度文化体验的旅行脱口秀节目《锵锵行天下》第三季;展现中草药文化的真人秀《风来百草园》……梳理近年来各大平台的文化类综艺片单后可以发现,嵌入文化各类主题的节目创新,已然成为今年最主要的发力点和向心力。

除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常规手法之外,未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或许应该找到更为垂直的新视角和主题,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找到与年轻观众之间的兴趣连接点,从而产生深度共鸣。

【责任编辑:李丹萍】

《待我来》MV今日上线 听刘宇吴宣仪一起放歌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14 11:41:59

《天边的草原》跨越2700公里来到南国汕头

中国青年报2023-12-14 07:44:26

你好,朋友|80后文博人张鹏:博物馆给城市注入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6:59:54

非遗进校园 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5:57:16

古人的审美有多绝?看御窑瓷器就知道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2-08 14:43:06

这个世界每天与戏剧共享真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7 06:45:09

十年演绎音乐剧《罗阳》 筑梦航空强国

中国青年报2023-12-07 07:38:16

传统文化怎样“潮”起来?|中国青年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6 16:40:48

在乡谣里聆听丰收的声音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2023-12-06 15: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