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私熏腊肉”为何引争议?
最近,四川两县禁止私熏腊肉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极目新闻报道,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据悉,两地出台相关规定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兼顾环保和用火安全。当地多个集中熏制点负责人表示,集中熏制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通江县一集中熏制点的公司仅熏制“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被指打卖肉广告。
对四川、重庆、湖南等地的很多民众来说,熏制腊肉是春节“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味”的体现。每到岁末年初,大家都会腌好猪肉,用砖头或铁桶搭建简易熏制室,用松柏枝小火温熏腊肉。如今,一纸禁令突然下发,自制熏肉要被叫停,人们心头自然会浮上不少疑问:为何延续多年的烹饪方法,忽然被判定污染环境了?与企业污染、汽车尾气等相比,熏腊肉带来的空气污染究竟有多大?相关管控是否有必要到完全禁止私自熏制的程度?集中熏制对防止大气污染到底起多大作用?
对此,当地不能只用一句“大气污染防治”回应,而需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都需有理有据,在出台相关政策前,当地不妨做好调查研究,对传统熏制方式的污染指数进行科学检测,拿出有力证据,并做好科普和解释工作,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诉求,继而有的放矢地加以管理。如此,才能获得更多民众的理解与配合。
即便相关禁令有理有据,禁止私熏腊肉后,后续替代方案也要尽量做到实惠便民。此次四川两县的做法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就是因为存在两个“槽点”。一是通江县、南江县仅各自提供两处集中熏制服务点,这样的安排能否满足当地千家万户的日常熏肉需求,居民送制腊肉是不是够方便,恐怕都要打上问号。另外,对于熏制地点的选择及其收费、经营方式,也缺乏公开甄选、讨论的过程。某熏制点仅收取“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的做法,也削弱了其应有的公共服务属性,有假公济私之嫌。
传统熏制方法“烟雾缭绕”,在城市中找地方点火熏肉难免不太方便,如果当地提供的集中熏制服务能更加完善,不失为一种兼顾环境保护、用火安全与居民需求的尝试。对此,人们的普遍诉求也很简单:方便,实惠,品质不打折扣。就此而言,此前一些地方的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比如,2018年,重庆市渝北区就在11个街道陆续设置了90多个集中熏制点,居民抬腿就能到,并使用了一种无烟环保腊肉熏制机,不仅让制作过程中的颗粒物与油烟浓度大大降低,熏制口味也与传统方式保持一致。2022年,江西省萍乡市两街道也购置了两台环保“熏肉神器”,免费为居民熏制了5000多公斤“环保腊肉”,获得居民好评。
这些探索的共同点,是真正把居民需求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便民服务。当集中熏制点分布合理,收费标准公允,制作方式科学,的确能够切实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人们自然会用实际行动表达支持。